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97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文章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英汉复合词的构成要素,发现无论是从对词的组成要素的认识,还是从对词的组成要素的判定来看,英语和汉语的构词特点和本质均不相同,从而进一步说明英语是以“词”为本位的,而汉语是以“字”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72.
现代汉语双音词是从各个不同的时代积淀下来的.鉴于《战国策》中联合式双音词的结构较为复杂,对现代汉语影响也较深,拟通过探析该书中联合式双音词的结构及其与现代汉语联合式双音词之间的历史关系,以窥豹一斑.  相似文献   
73.
词的功能义,是指因词性(或语法功能)不同而导致词的意义变化而形成的词义.研究词的功能义,重点是认识词在非常规功能下意义的变化.探讨词的非常规功能义的释义模式要注意区分逻辑语义模式与语言表达变式,以期在语文辞书中准确地、规范地说解词的非常规功能义.  相似文献   
74.
新词语不断增加,计算机处理真实文本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大量的未登录词。本文认为,从词典中的已登录词出发,描写每个单字的构词属性,如构词时的位置、能产的构词模式、处于不同位置的单字构词时对另一个构词成分在句法和语义上的要求、组合以后的意义理解模式等,有助于计算机准确地识别和理解未登录词。  相似文献   
75.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宋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是言意之辩论,包括言能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两个论说维面;二是言意构合论,包括意在言外论、意主辞宾论及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三个论说维面。宋代文论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承传展开了古典言意之论,成为我国古代言意论史上论说维面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76.
当阳,湖北省宜昌市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属西南方言区。本文就部分方言词,通过声韵对照关系来考查在古汉语中的情况,追溯其本字,借此来了解楚地的民风民俗和汉语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77.
朝鲜民族深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借用汉字来记录自己民族的语言,因此在朝鲜语语汇中约有60%-70%的汉字词,而这些汉字词成为朝鲜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较系统地阐明了朝鲜语汉字词的来源,分析了朝鲜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汇的异同,探讨了理解记忆和把握朝鲜语汉字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8.
从“伪民谣”看民谣的活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民间文学的民谣,具有民间舆论的作用,但也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而极易被权力话语所利用,通过假作、改编甚至歪曲产生的伪民谣,将原本真实鲜活的民谣掩盖;另外,研究者在搜集、选编、整理民谣的过程中也因其立场或者权力话语的局限,产生删减甚至扭曲民谣的现象。伪民谣现象的存在使得民谣研究变得复杂,因此,对于民谣的研究不能完全从民谣文本中去寻求意义,而应同时关注民谣的生成、演变、改造机制等过程,以及其中渗透的权力关系等,进行一种活态研究。  相似文献   
79.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词汇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外语学习者对外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做到灵活的使用外语词汇。  相似文献   
80.
本文提出“网络方言”这一概念,并从社会语用学的视角剖析了“网络方言”的产生背景、存在的现状,预测了它的未来命运。认为: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网络方言;网络方言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律;各种网络方言服务于各种语境和语用目的;对网络方言应该持理性的、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