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9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279篇 |
理论方法论 | 48篇 |
综合类 | 1313篇 |
社会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119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151篇 |
2006年 | 142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29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品不仅展示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也写出了他们在城市谋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痛苦,体现了作家对进城农民的悲悯情怀和道德批判意识,直接影响了当下的农民工书写. 相似文献
152.
周丽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13(5):106-108
池莉生活和创作心态朴实平和,这就形成了她独特的平民创作风格。对她创作主体意识的阐释,本文从母性意识、城市情结和真实的自我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3.
白鹏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7-70
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引起了讨论的轰动。考察其"现代性"的理论,发现从文本叙述本身来看,存在着时空的语境"错位";从文学现代性发展的链条来看,对文学的启蒙性和审美性有着双重"误读",仅从晚清小说这一种文学类型就得出晚清"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定位和理解不能仅靠一种冲动和新意,更需要的是以理性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4.
张瑞英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也孕育了不同的乡土意识和状貌各异的地域文学。通过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源流的梳理可以确立作家创作的特定文化渊源,通过不同的乡土理念的分析可以确认不同作家的创作选择和创作风格,通过作家笔下不同类型的乡村人物和社会群体的研究可以透视不同的生命形态和生命基调。在"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理论框架中,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四个作家群体——浙东作家群、湘楚作家群、巴蜀作家群、关东作家群及其创作文本,均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土小说的生命主题进行了历史性观照,发掘出了乡土文学的地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5.
陶少鸿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5):18-20
小说创作必须要有契机的出现。最容易成功的小说契机,来源于写作者的亲身经历。除此之外,阅读特别是对大师作品的阅读也能唤醒创作者内心写作的冲动;强烈的情感再加上敏锐的洞察力,也能生发为小说契机。 相似文献
156.
王又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在 80~ 90年代的文学中 ,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 ,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 :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 ;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 ,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7.
耿淑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14-18
文章以岭南晚清民间小说作家邵彬儒在其说书基础上编撰而成的通俗短篇小说集《俗话倾谈》为研究对象,从体制、叙事和语言三个方面探讨该书的文体形态,认为《俗话倾谈》虽为通俗短篇小说,却具有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体现了晚清时期通俗短篇小说文体积极吸收文言小说文体的因子以求新变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8.
刘祥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163-165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是中央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出台时机成熟、措施得力,从而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从源头上遏制了农村的“三乱”现象。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无税费”时代的到来,农村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基层政府的“空壳化”现象严重,基层政府的组织能力下降,而且在某些地区农民负担亦有反弹的迹象。笔者通过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基本政策历程和正反两方面效果的论述,以期给税费改革政策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9.
喻冰清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28-31
《活着》改变了余华的文坛地位,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优秀作家所必须经历的思想升华,达成了对人生善—恶—无善无恶的认识。以1984年为开端,纵观余华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先领会善,再抒写恶,在充分了解恶的基础下温暖地描写人类的善意,这就是所谓见山终是山、见水终是水、山水都别有风景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0.
杨强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26
毛泽东在《民众大联合》的三篇文章中,从必要性、现实可能性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其"民众大联合"的思想进行了论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把"民众大联合"作为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方法而提出来的,可以说,他之后参与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治实践大都可以从"民众大联合"中找到其思想根源。尽管《民众大联合》中所阐述的这一思想尚不够系统全面,一些重要的问题也未及时给予回答,但在其之后的政治实践中都相继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民众的大联合"思想对毛泽东政治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