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52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1692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引起了讨论的轰动。考察其"现代性"的理论,发现从文本叙述本身来看,存在着时空的语境"错位";从文学现代性发展的链条来看,对文学的启蒙性和审美性有着双重"误读",仅从晚清小说这一种文学类型就得出晚清"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定位和理解不能仅靠一种冲动和新意,更需要的是以理性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2.
以勒菲维尔改写理论为支撑,以王科一《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如何操控翻译。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文化系统中的中心地位,控制赞助人、文艺政策、诗学,对王科一中译本文本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词汇层面的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3.
夏目漱石对书画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情,其书画艺术修养源自于家藏的名画,在之后的汉学和西学的学习过程中,他大量接触、鉴赏中国和西方书画作品,并与书画艺术家有广泛的交往,也在他们指导下练习书法和绘画,"漱石山房藏书目录"中有丰富的书画作品和理论著作。书画艺术对漱石的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创作中常以书画内容为题材,引用书画的某些元素,或借用书画艺术的技法和表现手段,丰富作品的内容和审美内涵,漱石还为绘画作品题诗,集书法、绘画、诗歌于尺幅之中。他的小说《草枕》、《三四郎》被称为"绘画小说",将书画艺术的内涵和精神融凝在小说创作中,融情于景,文中有画,以图像叙事,将文学与绘画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64.
文化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勒弗维尔提出诗学观对翻译有深远影响,在翻译研究领域被广泛关注。《讨武"檄》是我国古代檄文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林语堂在其长篇传纪文学《Lady Wu》中将此文全篇收录并翻译。林语堂英译《讨武"檄》受到何种诗学观的影响,以及体现何种诗学特点,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考察《讨武"檄》英译文在字词、句式、修辞以及历史典故层面的诗学翻译策略,揭示译者诗学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5.
悲剧在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中占据着比史诗更加重要的地位,它继续了“四因说”的一贯立场,将“摹仿”的对象放在现实的人的层面,突出人在实现活动中的丰富性、具体性;从西方早期特别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上看,它取消了《理想国》对诗人的消极态度,但并没有和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截然对立,它坚持悲剧要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推进;亚氏对柏拉图的温情超越实现了人学的归趋,厘清这一层关系对于了解希腊文艺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6.
The Jewish underground movement in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60s produced literature that became a part of the counterculture of Soviet diss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decades, Russian Jews identified, to a significant degree, as people of the galut (Jewish Diaspora). The battle for the return to Israel and the new Jewish renaissance in the intellectual sphere of the unofficial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topographical concepts, which were inspired primarily by the Jewish cultural tradition. In fact, the exodus texts written in the 1960s–1980s represented a new, late Soviet shaping of Zionist prose. They relate to the symbol of the Promised Land as a fundamental projection of aspirations. Late Soviet Zionist texts share the traditional Jewish vision of Israel as an imagined topos of the original homeland that is both retrospective (with reference to the biblical promise of the land and the seizure of Canaan) and prospective (return and redemption). The Exodus story contained in Sefer Shemot becomes a leading poetic, philosophical and at times religiously charged metaphor of liberation and reunification. The re-strengthened collective memory of tradition required biblical symbols to be imbued with new semiotic power.

This paper will show that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of the events dealt with in the literature often has strong mystical and mythological traits and displays messianic-apocalyptic hopes of salvation. However, alternative literary space and time models represented in the aliyah literature hereby betray their rootedness in the teleology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The powerful Israel utopia reflects both the eschatological time of the Soviet empire and its phantasms of paradise on earth. Late Soviet Zionism and totalitarian discourse are shown to be two space-time utopias.  相似文献   

167.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5,26(5):12-16
张兵先生是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学者。他勤奋、刻苦,著作等身,在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涉足的研究领域很宽,话本、小说与文化和武侠小说是其心力倾注的三个方面。他第一次提出的“准话本”概念和小说是一种文化的界定曾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68.
萧红小说具有精典品格与创新精神.思想内容意蕴丰厚,情感色调丰富多彩,形式新颖不拘俗套,特色突出风格独具.  相似文献   
169.
邱付平 《云梦学刊》2003,24(3):75-77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是世纪初出版的一套以知青为题材的文本,这套文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文本的作者面临着一种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困惑;其次,由于审美品格的缺失,致使文本的备忘价值大于其审美价值;第三,文本的策划者将这套文本定位为“民间文本”,带有很大的虚幻性与不确定性。纵观知青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套文本并未能将知青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青文学的创作有待突破与提高。  相似文献   
17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余华曾以冷漠叙事闻名文坛,90年代以来他一反原来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消极看法,温情观照人世间的一切,音乐是其风格转变的重要契机音乐给予他爱,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余华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其作品叙事风格由冷漠向温情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