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25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900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61.
齐泽克将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纳入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视域下并以“镜像”和“符号”接管“拜物误认”机制,用剩余快感替代剩余价值,从而完成了“马克思拉康化”历程.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内在线索是齐泽克依托拉康所作的自身拜物批判逻辑的展开,即“拉康理论的社会化”.由此,在齐泽克视域下,社会变革的可能也就告别历史进化的视野而走向了循环重复的实在界之“世界之夜”.  相似文献   
162.
"构成要件齐备说"作为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存在重大缺陷。王志祥教授、徐光华博士为"构成要件齐备说"所进行的辩护难以奏效。学界对"犯罪目的实现说"、"犯罪结果发生说"还存在着重大误读。新近出现的"类型化标准说"提倡不同的犯罪类型适用不同的既遂标准,其旨在增强犯罪既遂标准理论的实践功效。可是,该学说不仅未跳出"构成要件齐备说"的藩篱,而且又制造了一些新的"麻烦"。当下的"犯罪既遂标准说"存有"立场错误"、"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构建新的"犯罪既遂标准说"———"犯罪对象侵害说"。  相似文献   
163.
英伽登的艺术理论建立在他对范畴体系的详尽讨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传统的范畴体系过于贫乏,无法应对实在论-观念论之争。为此,他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存在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艺术作品既非实在对象,也非观念对象,而是纯粹意向性对象。同时,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分层结构。本文试图通过对英伽登的存在论和范畴理论的梳理,重新理解他在艺术理论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4.
《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关系情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两种情况:一、以"凡"语说明某些"实"之得"名"缘由和某些"名"所指的"实"的内容范围,指明"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二、以"凡"语说明相同、相近、相因之"义"分别用相同之"名"或音同音近之"名"表示,指明"名"与"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5.
传统的石柱土家"啰儿调"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迅速蔓延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啰儿调"一度面临失传境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声中,它成为了人们的传承客体,乃至消费文本。用艺术人类学视角来对土家"啰儿调"的生存环境、演唱场景及其流变过程进行动态性的描述,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6.
关于康德的国内外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如果要作一综述可能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以康德的理论中的某一点为抓手来综述则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康德的对象理论可以说是康德哲学大厦的基石,理解其哲学的关键应从这一点出发,并厘清对象在康德方面的确切要义。  相似文献   
167.
家事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所占比例不小,其产生于特定的家庭环境之中,一般都牵涉到身份关系的认定,而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方式应有别于普通民事案件。在借鉴域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强制性调解程序以更有效地解决家事纠纷,也即将此调解程序前置于审判程序之前,强制予以调解。强制性调解程序的性质应为以合意性为主、强制性为补充的特性。此项制度的构建可以从调解程序的启动、调解机关、调解范围、调解方式等方面作出一些程序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8.
环境法律关系客体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法律关系及其客体对于构建坚实的法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法学界的学者普遍认为,环境是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通过对法律关系概念的溯源,以及法律关系客体的变迁,我们发现将环境作为环境法律关系客体不足以反映环境法的真正使命。生态利益才应该是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生态利益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共有特征,反映了环境的本质特性,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因此,环境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态利益才应该是其客体。  相似文献   
169.
澳大利亚女权主义作家贝弗利.法默的短篇小说《格洛提萨》关注女性自己的人生体验,以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展现了一位老年知识女性格洛提萨抚今追昔的感慨和哀伤。格洛提萨对自己青春时代的缅怀、对两任丈夫以及画家情人等的追忆以人体油画、镜子和写作贯穿始终,呈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作为客体和他者的命运,同时也揭示了知识女性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0.
曾国藩是理学的虔诚信仰者和笃实践履者,一生勤治理学.其对理学的贡献不在学理而在实用.本文重在探讨曾国藩理学思想中的"心"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分析心与理、气、性、物、境、欲等的关系,从哲学层面揭示曾国藩理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实用性,而这也是前人较少涉猎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