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9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0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63篇 |
理论方法论 | 109篇 |
综合类 | 995篇 |
社会学 | 95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89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夏妮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1):114-116
本文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角度,通过对一些英语电影对白的分析,分别描述了自我角色认知、他人角色及角色关系认知、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角色的认知,是恰当建构话语、提高话语修辞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2.
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修辞现象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隐喻性孕育语言中的隐喻 ,而语言中的隐喻是认知活动的工具与结果。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不同语义域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陈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56-65
陈稜是隋朝将领,隋大业年间曾跨海远征琉球国。唐代后期开始,陈稜因远征琉球、威震海上的英勇事迹被舟山群岛的海民尊为海上保护神。宋元时期,陈稜远征琉球国曾途经岱山的历史认知逐渐在浙东地区形成,浙东士民也多将琉球国的位置确定为与舟山群岛相对的海上。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影响,陈稜信仰随着舟山海民一起内迁,内迁后的陈稜形象逐渐超出海上保护神的范围。清朝以后,随着海民回迁舟山群岛,陈稜信仰也逐渐在舟山群岛复兴,一直流传到今天。 相似文献
994.
随着科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对于“人类如何学习”问题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步发现了传统教学设计的“目标模式”在认识论上的不足。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是相互建构的整体,而不是相分离的实体。 相似文献
995.
王瑞昀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9-82
建立在对大脑内部语言机制认知基础上的Chomsky内在主义语言观, 完全不同于行为主义的外在主义语言观, 它解释了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表明大脑内部语言机制在习得语言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Chomsky的原则--参数理论解释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现象,并以此证明儿童掌握的语言不完全是从他们听到的语言中学来的,而是由来自儿童大脑内部的生物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996.
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恒静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4):97-99
与以前的语言迁移研究相比,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迁移研究更注重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本文从制约迁移的因素、可迁移性分析和作为策略的语言迁移几方面分析了这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997.
陈建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112-115
汉、英语字词分发明字词和创造字词两种.前者涉及到语言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汉语有"六书"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才是"造字之法".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两者之间相似性甚少.其实不然,由于人类面对着一个相似的客观世界和拥有相似的经验,他们的认知有着相似性.正是这种认知相似性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创造字词时,表现出了殊途同归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8.
邵艳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8(2):131-139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践中尚存在需完善之处。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应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科学认识革命文化、从情感上高度认同革命文化、从实践中增强传承革命文化的行为自觉。这不仅有助于推进革命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激发革命文化的时代活力,还有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99.
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99-102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为不同语言中相似性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不同民族文化意识、社会风俗、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有些隐喻概念又为某民族所特有,不仅体现该民族自身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以及传统习惯,也透视出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概念等。 相似文献
1000.
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一概念为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部分也具有整体性,而整体也具有局部性。从全息论的角度看,系统论与还原论具有共同的局限,即都具有还原的性质。系统论不过是倒过来的还原论,它把部分的性质归结于整体,正如还原论把整体的性质归结于部分。本文论述了全息论与系统论、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得出了两个结论:从整体上看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谓整体不过是人的视野中的整体,人的任何认识都是不"全"的,因而所谓整体本质上不过是认识上的"局部";一种完整的认识必须包含"未知"于自身之内,否则就不是"全知",任何已知都不是全知,它们都是有限的、局部的认识,若以这种不全的知代替那包含未知的全知,就是以局部代替整体,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