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489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牛顿之后的物理学试图构建关于自然界的实在图景,这一图景通过建立关于空间、时间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联络关系来实现。广义相对论变更了牛顿力学的空间、时间观念,但相对论没有完成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之后的空时的本体论性质变更为物质的直接的属性。但微分同胚不变理论存在需要解释的问题,空时及物理理论的意义仍不明确。空时问题仍是物理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广义相对论的解释与量子力学一样是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2.
文风与方向——回应邹诗鹏先生对孙麾先生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 ,本体论研究乃至于哲学研究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学术基本群体的问题 ;其研究方向存在的问题有二 :一是对哲学状况判断有误 ,二是哲学功能发挥的切入点的选择出偏 ;应当要有好的文风 ,要坚持立足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进行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03.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虚拟企业正逐渐成为企业间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在虚拟企业构建过程中,伙伴发现是一个重要环节。以虚拟培训行业为背景,研究了语义web服务在虚拟企业伙伴发现中的应用,构建了适用于虚拟培训企业的本体模型,提出了基于语义的服务匹配框架和检索流程。  相似文献   
104.
论宗白华美学的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白华美学意蕴无尽,有着巨大的阐释空间。宗白华在综合吸收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与本土《易传》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生命本体论的现代转换,从而使建立在此哲学基础上的宗氏美学体系,充满了活泼的生命精神,呈现出迥异于西方传统美学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05.
试评吕坤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坤是明代商丘著名的思想家,一生独立治学,以理学著当世。其哲学思想兼容并蓄,又学有所宗,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理气关系这一本体论问题上,他在主张“气本论”的同时,又提出“理”本论,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性。他关于自然、当然和偶然、“续”与“恒”、“常”与“变”、“渐”与“顿”关系的论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受其世界观矛盾的影响,其认识论存在着反映论与先验论的矛盾。他坚持可知论,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向外格物来正确认识天地万物的客观世界的。但是,当面对外在的客观世界时,他主张向外格物穷理,是一个反映论者,当涉及到道德认知和修养时,主张向内反求,又成了一个先验论者。在知行问题上坚持“知先行后”、“知行并进”和“行重于知”等观点,强调知行的辩证关系,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充满了辩证法的卓识。在历史观上主张以民为本,十分重视民的作用,并认为社会历史本身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主张“因时顺势,皆可变通”。  相似文献   
106.
彭鹤年 《云梦学刊》2014,(3):112-114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进入我国已经有一百年多年的历史了,中外画家都是运用光与色的表现手段来增强绘画的视觉艺术效果.水彩画所依赖的表现形式“水中作业”,充分体现了“水与色”、“光与影”的交融,在水与色的融汇中把握好光与色的度,这种“度”就是指水彩画轻盈润泽、淋漓酣畅、惬意明快的“度”.只有掌握好“度”才有“水彩味”.这种“水彩味”是水稀释颜料的效果,是水彩画的个性语言的表达,是其他画种无法企及的晕染、渗化的独特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7.
本体论视域中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但其确切意义却一直未得到界定。本文以本体论的视域,阐明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的内在涵义,指出人文教育的方向所在,期以有益于我国的教育现实。  相似文献   
108.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5,25(1):117-118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的原因,对它的批判与否定是远远大于阐释与接受的。如果说它有所收获,那也主要局限在对此半通不通的文学界,如当时的先锋派作家就是从这里获得了进行语言试验与虚构游戏的理论基础。在时光流逝了近二十年以后,重温"语言学转向"是意味深长的。它决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变化,更意味着西方哲学在现代语境中一个基础性的迁移。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传统学术对象有二:一是唯物论看重的客观世界,二是唯心论看重的主观世界。前者的理念是"存在决定意识",后者的深层结构是"意识决定存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讲得就是这两个基础之间的一次转换。从此以后,哲学研究不再围绕着传统的客观世界、而是开始围绕着主体自身旋转。这个旋转一直延续到西方现代哲学史,它的关键词也由康德的意识-心理机能转变为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原始本能,等等。"语言学转向"与此不同,它在存在与意识之外提出了另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范畴,这就是既不同于客观物质也不同于主体机能的文化符号。以人类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9.
This article was inspired by a reflection on what unfolded with the COVID-19 virus, especially how it brought to light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well-being. This calls for a reassessment of the family therapy approach, which has traditionally focussed on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the family to explain problems faced by individuals inside the family system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soci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aspects. This approach, which is referred to in the article as ‘familialism,’ is challenged using the relational philosophy put forward by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nd a fresh viewpoint is also given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outside.’ This outside perspective seeks to prevent the family system from closing in on itself, allowing for the creation of open systems. By doing so, it is argued, it is possible to incorporate different elements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order in therapeutic practice and prevent underestimat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10.
In the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ical debate on social reality, characterized by the crisis of post‐modern theor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realism, are there any approaches not acknowledging some specific ontological characte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bjects? The question is apparently rhetorical, but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problem are not obvious. In the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construction is not clearly defined. Sometimes it is considered a dichotomy, in other situations the synthesis of alternative theses in a dialectical horizon. The more systematic attempt considers reality and construction as analytical macro‐dimensions where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operates. From this stance, the acknowledgement of the rol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a wider realist horizon is the true overtaking of postmodern philosophy. If it is true that facts exist beyond representations, it is also true that representations themselves have a specific effect on reality, who continually re‐structures itself around specific relations of emergent power. Stating that reality is socially constructed is an evident limit of postmodern theories. On the other hand, stating that only facts exist constitute an impoverishment of realism and its replacement in neo‐positivism. Social phenomena are real because they are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This thesis represents the revitalization of an advanced, anti‐positivistic realism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specificity of social objects. The aim of this essay is to search for a specific place of construction with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st social ont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