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60篇 |
免费 | 171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41篇 |
人口学 | 27篇 |
丛书文集 | 407篇 |
理论方法论 | 214篇 |
综合类 | 2667篇 |
社会学 | 601篇 |
统计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110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187篇 |
2013年 | 251篇 |
2012年 | 230篇 |
2011年 | 265篇 |
2010年 | 226篇 |
2009年 | 229篇 |
2008年 | 239篇 |
2007年 | 352篇 |
2006年 | 330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218篇 |
2003年 | 218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160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SCP视角的资源产业组织及其优化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CP理论是现代西方产业组织(IO)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文章试图将该理论运用于自然资源产业问题研究中,也就是运用SCP理论的分析框架来研究资源产业组织问题即自然资源产业内部的资源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理论分析旨在促进资源产业组织不断地趋于合理化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以知识管理解决政府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政府信息失真的问题,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要从根本上真正解决政府信息失真的问题,光靠技术上的信息管理是不够的。文章指出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来解决政府信息失真问题可能是一条有效途径,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建立起学习型政府,明确以知识管理解决政府信息问题的原则,并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信息失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及相关研究将有可能重塑宗教社会学的边界。由于过分强调对排他性宗教的研究,宗教社会学一度被称为“基督宗教社会学”。然而,非排他性宗教主导的中国社会却对此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微观层面上,非排他性宗教的普遍存在对植根于西方社会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改宗”和“委身”——构成了挑战。在组织层面上,它挑战着“教派-教会”理论,提醒我们要对非科层化的宗教组织给予关注。在市场层面上,社会学家可以考察非排他性宗教何以在中国宗教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多学科视角下的社会抗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抗争的性质、动因和治理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研究理路:社会抗争的社会学研究更多地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对社会抗争的结构性影响;社会抗争的法学研究更多地从公民(主体)出发,研究公民权利维护和救济以及国家对社会抗争的法治;社会抗争的政治学研究侧重从国家和政府(制度)出发,以抗争政治学为理论范式,关注社会抗争的性质和治理。本文分析了社会抗争研究的三种理论路径,希望社会抗争治理研究上能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新多元主义理论探讨养老金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和私有化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拉美和中东欧国家的研究表明,养老金的改革得益于其特殊的政治体制、外生行动者的支持和政府的强力推动,而否决点的缺失和社会组织力量的弱小又减少了养老金改革的阻力。但对美国、英国和欧洲的分析表明,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否决点的分散,以及强大的工会力量,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改革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6.
李沛霖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7-90
近代中国电信管理体系随政局战事变幻,社会经济发展而赓续推演。全面抗战前及战争时期中国的电信组织历经形成、发展和演变,此中行政当局对于电信事业的管控和监察工作,以及在电信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及人事规范方面做出的努力,对近代中国电信管理体系的嬗变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些维度洞悉近代中国电信事业的变迁理路及发展规律,俾期为当代国家电信事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历史借镜。 相似文献
17.
Ulrich Lichtenthaler Miriam Muethe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2,29(2):187
We discuss the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deliberat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developing a dynamic technology licensing capability, which was termed ‘desorptive capacity’ in earlier conceptual work. We use new three-year lagged data from two surveys of 79 firm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dedicated licensing employees and prior licensing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firms’ sensing, seizing, and transforming capacities in technology out-licensing. The findings emphasize capabilities’ multidimensionality and critical trade-offs due to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deliberat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developing capabilities. Besides interdependencies with experiential learning, deliberate learning strengthens sensing and seizing capacity, but it negatively affects transforming capacity based on inertia. 相似文献
18.
Lehnerer Melodye 《Sociological Practice: A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pplied Sociology》2001,3(2):149-155
In this presidential address given at the Unity 2000 Meeting held in Bethesda, Maryland, I briefly identify and define various types of applied side sociologists. My objective was twofold. First, I wanted to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for the necessity of 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Second, I wanted to demonstrate that diversity among practitioners and by association representative organizations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I conclude by identifying six collaborative paths these representative organizations could take to promote unity. 相似文献
19.
郭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
知识缺失有制度化的因素,但是也有规律性的特征.在人类知识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还严重缺乏知识.知识的缺失导致行动无据,过度防御行为使得本原风险出现叠加效应.知识史上知识饱和与知识缺失相伴而生,一方面我们拥有不断增长的社会知识,这些知识在提高人类战胜各类灾害减少风险和获取较高安全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制造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对突发性社会风险的知识又严重短缺,知识缺失使我们更加脆弱和易损,从而使我们的社会进入风险时代. 相似文献
20.
Turner B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6,57(1):133-151
It is frequently argued that classical sociology, if not sociology as a whole, cannot provide any significant insight into globalization, primarily because its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ion-state, national cultures and national societies are no longer relevant to a global world. Sociology cannot consequently contribute to a normative debate about cosmopolitanism, which invites us to consider loyalties and identities that reach beyond the nation-state. My argument considers four principal topics. First, I defend the classical legacy by arguing that classical sociology involved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not national societies. This argument is illustration by reference to Emile Durkheim and Talcott Parsons. Secondly, Durkheim specifically developed the notion of a cosmopolitan sociology to challenge the nationalist assumptions of his day. Thirdly, I attempt to develop a critical version of Max Weber's verstehende soziologie to consider the conditions for critical recognition theory in sociology as a necessary precondition of cosmopolitanism. Finally, I consider the limitations of some contemporary versions of global sociology in the example of 'flexible citizenship' to provide an empirical case study of the limitations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and 'sociology beyond society'. While many institutions have become global, some cannot make this transition. Hence, we should consider the limitations on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ies for cosmopolitan sociolog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