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29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101篇
综合类   140篇
社会学   137篇
统计学   26篇
  2023年   1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文化——语言”研究是一种立足于语言学而又导入了文化因素的语言研究方式,故称为文化链接下的语言研究。本文分析了这种语言研究方式的类型及主要研究方法,并且在对以往的“文化——语言”研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对这项研究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对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范式中的市场结构测度方法进行了评述,针对行业集中度指标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更好的指标——交易对称度概念、定义和模型,并以天然橡胶生产消费市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改进了市场结构测度方法,弥补了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大的优势,探讨网络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组织与实施,以及网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借代义是通过修辞借代产生的词义。借代义同修辞借代一样都是相关而代,但又不同于修辞借代,它是固定了的词义。借代义是相关而代产生的词义,而比喻义是相似而代产生的词义。根据借代方式的不同可以对借代义进行详细分类。借代义具有间接性与依附性、单义性与多义性、文学性与文化性、时代性与民族性。借代义的产生受到社会、语言和认知的影响。词典中对借代义的释义比较明显地用了"借指"、"指"等提示用语。在对借代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中,借代义的定位以及与借代词语的关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考虑浓度扩散和扩散流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低浓度三分子反应模型的双曲型反应-扩散方程;讨论了方程的稳定性及存在行波解的条件,得到了化学振荡的色散关系和相速度.  相似文献   
16.
考虑半线性方程ut-△u=(1+u)ln2+r(1+|u|)的初边值问题,对解u在爆破时刻T的爆破率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17.
该文考虑一类对角型蜕化抛物组,允许主部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正比例于未知解的模的适当正幂次,也正比例于未知解梯度的模的某个正幂次.对右端项有某种特殊结构的情形得到了解最大模的先验估计.  相似文献   
18.
首先简要地介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的激励理论,然后对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模型进行分析并认为,委托人对代理人努力程度的监督与对自然状态的观测所产生的效果具有可替代性,最后通过对模型的拓展和信息非对称问题的贝叶斯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新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 ,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神人以和 ;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 ;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 :即政治管理之策 ;生存状态 ;道德境界 ;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 ;(2 )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 ;(3 )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 ;(4 )回归自然 ,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20.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exposed the vulnerability of those who are inadequately covered by social protection in more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like, and has exacerbated the fragility of a social contract that was already under strain in many countries. A weak social con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n exceptional crisis poses a very real risk to social cohesion. Nevertheless, many States have reasserted themselves as the guarantor of rights by protecting public health and incomes. By sustaining these measures, economic recovery will be supported which will help minimize risks that may weaken social cohesion. However, this is a fast-moving, inherently unstable and protracted crisis. Social protection stands at a critical juncture. Decisive policy action will be required to strengthen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s, including floors, as one of the cornerstones of a reinvigorated social contr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