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2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301篇
理论方法论   115篇
综合类   1600篇
社会学   15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文化心理是人类社会现象中一个重要层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去实现。中国各少数民族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文化心理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这一主观因素符合时代要求,那么它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否则就起阻碍作用。因此,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必然转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型就是价值观念结构关系的转型、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92.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现状进行梳理,探索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93.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一般来说,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主观选择不同语码的有意识行为,一个人在交际中所进行的语码转换是种种社会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人际行为、协商行为、语境化行为和心理行为,其社会心理分析模式将语码转换现象定义为在客观语境中对话双方协调视角,协调人际关系,并且会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一种言语选择过程。同时,语码转换也会反作用于人际关系,并构建新的会话语境,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894.
矛盾与悖论--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文论发展滞后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文论发展历程艰难坎坷,社会历史现实的特殊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思维方式的僵化、借鉴西方思想的急功近利心态及现代性的内在悖论等是造成其屡遭压制的主要原因,个中经验、教训对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很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895.
广告翻译中的文化视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广告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广告译者应该对社会文化、民俗学、美学、心理学等均有所了解,才能使译文成为优秀的广告翻译。文章着重从语言、社会风俗和购买心理这三个文化要素,分析了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6.
高校学生“负翁”现象的调查讨论屡见报端,高校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负债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已非常普遍。在对泉州几所高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心理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从学生、家长和学校3个层面,探究引导当代高校学生理性消费的方式。  相似文献   
897.
田悦芳 《河北学刊》2012,32(2):96-98
作家特有的文化心理往往会使作品呈现出其独有的观照世界的方式,从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风貌。由于家庭环境、政治信仰等文化因素和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巴金的文化心理在经过1934—1935两年的创作沉默期后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而巴金文化心理的变迁,对作家在文学与革命的选择、英雄与普通人的塑造、社会与家庭的题材书写等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反映出巴金将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宣泄政治热情的代偿性行为向有意识创作转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98.
Accepting Cole's the premise that, “cultural‐inclusive psychology has been … an elusive goal” (1996, pp. 7–8) but one worth striving to attain, I first set out to identify my domain of interest and competence as an intellectual. Deciding it to be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I then searched ou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his domain that encompassed as many approaches to this trans‐historical concern that have emerged from cultural traditions bequeathing us their legacies. Doing this search comprehensively required me to move outside my Judeo‐Christian, Greco‐Roman, Renaissance heritage and its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via the European Empires since the 1500's, embodied most recently the American dominance of intellectual discourse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my case, this journey has taken me in to Chinese culture and psychology where I have worked towards integrating the Chinese worldview and its psychological measures into the discipline of social psychology. Striving for a more inclusive culture‐view, I am now using multi‐cultural data bases to transcend this two‐cultural focus and incorporate wider measures of cultural variation into our theorizing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universal model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my current procedures for such culture‐mapping.  相似文献   
899.
修辞的解构是打破语言规范和常理的一类变异用法 ,它是修辞运用中的普遍现象 ,并具有语用和审美功能。同时文章剖析了其审美心理生成原理 ,推定“距离产生美”是其解构的心理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900.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给中国社会心理学者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实验室。为 了描述、理解和解释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心理和行为逻辑,应该呼唤直面社会转型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或转型心理学的研究,以超越文化特异性路径和稳态社会路径。其 可能的核心构念是多元群体(成员)资格。

关键词: 转型心理学 文化特异性路径 稳态社会路径 部分群体资格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has provided a unique social laboratory for Chinese researchers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order to describe,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logic of the Chinese people, we need to call on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or social transition psychology research that looks directly at social transition, in order to go beyond the cultural exceptionalism and static society approaches. Multiple group membership is the potential core construct of such a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