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19篇
  免费   1156篇
  国内免费   277篇
管理学   131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416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303篇
丛书文集   3677篇
理论方法论   848篇
综合类   23451篇
社会学   2279篇
统计学   127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83篇
  2020年   429篇
  2019年   475篇
  2018年   420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530篇
  2015年   547篇
  2014年   1377篇
  2013年   1827篇
  2012年   1754篇
  2011年   1847篇
  2010年   1585篇
  2009年   1706篇
  2008年   1878篇
  2007年   2233篇
  2006年   2366篇
  2005年   2171篇
  2004年   1973篇
  2003年   2081篇
  2002年   1940篇
  2001年   1578篇
  2000年   785篇
  1999年   231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文化共享理念为跨境民族教育在现代化语境和全球化趋势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实践路径。在"一带一路"倡议将跨境民族地区推向开放发展前沿的时代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兼容并包的教育发展观,建设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平台,充分利用优质在地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92.
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主体合力的生成与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更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短视频解释性、场景化和感染力的特质优化了国家认同教育空间体验,创新了国家认同教育话语表达,开创了国家认同教育多元风格,重塑了国家认同教育作用圈层;但在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商品逻辑的操控下,短视频行业跌入了“欲望泛化”“感性狂欢”和“物的迷恋”的怪圈,衍生出了消解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隐性因子。面对潜伏性危机,高校必须分析和挖掘国家认同教育与短视频平台发展的内在契合点和价值共生点,强化内容认同、角色认同、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促进国家认同意识的内化与外化。  相似文献   
993.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伦理学的本质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虽作为两门不同的科学,有着各自的研究对象,但实际上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学科交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二者对于人的反身性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追求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的最本质需求,客观上要求人们对自我反身性进行建构,而这种建构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伦理学的学术使命以及价值体现。文章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二者对于人的反身性的建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国务院、教育部、河北省和河北工程大学出台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规章制度进行研读、分析,梳理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行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十六个维度;引入鱼刺分析图作为分析工具,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应的十六个维度核心因素归纳整理为四大类、二十个小类因素,绘制成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影响因素鱼刺分析图,给出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因素一览表;结合河北工程大学实际,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行为与师德师风建设影响因素鱼刺分析图为分析脉络,经过实地调查、走访,总结了该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发现了该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建设所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实现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998.
999.
This article examines middle class children's and parents' complex engagements with contemporary practices of cultivation, care and surveillance focused on children's social and emotional capacities and differences. Emblematic of a sociality and emotion-focused biopolitics of childhood, such care provokes moments of spontaneous connection and self-expression for children even as they engage dynamics of disciplining control and normalisation, an outcome that may work against and towards the objectives of care. Moreover, parental investments in social–emotional care reveal adults' conflicted implication in dynamics of child normalisation, and the potential of this form of caretaking to generate politically valuable empathic insight.  相似文献   
1000.
Internationally, research has highlighted disruption to the educational trajectories of young people in care, documenting concern about upheaval and poor educational outcomes. We present findings from English data arising from qualitative longitudinal research with care experienced people (16–32 years) who were also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The analysis extends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chieve educational ‘success’, including those who followed non‐linear trajectories. The need for a flexible education system, and leaving care entitlements,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sruption experienced by young people in care and the consequent possibility of delayed educational pathway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