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65篇
统计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为人所称道,他在作品中反复摹写孤寂、阴冷的意象,并且使用复调等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内蕴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着重从意象世界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阐述其作品形式的意味。  相似文献   
32.
萧红与姜敬爱小说都具有质朴、含蓄与明丽之美,但是通过格调、意境和色彩的对比,可以见出其小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蕴,即格调上,前者沉郁顿挫,后者平实淡雅;意境上,前者悲凉寂寞,后者凄愁哀婉;色彩上,前者鲜红绚丽,后者素雅纯净.  相似文献   
33.
现代日语中的“若者言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言日语中的“若者言葉”,通常是指处于青年期的年轻人所使用的、具有特征的流行语。由于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回避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可以通过社会性的交友和自己的实践,对成年人的价值观既批判又遵循,并欲通过此过程来获得新的、属于自  相似文献   
34.
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操诗歌是"魏响"的第一阶段。五言诗是在清商乐中成熟的,清商乐是由建安之后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曹操诗作显示了由四言、杂言诗向五言诗作转型的渐变轨迹。曹丕等人诗"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特质正是从曹操"悲壮"诗风的"悲"演化而来。五言诗成熟在曹操诗歌之后,《古诗十九首》是曹操之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35.
从民族声乐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的视角,以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声乐学习与歌唱实践,探讨了唱法女声在音色调节方面的借鉴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6.
文章将《九歌》与《九章》的体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篇幅一短一长,体式一复杂多变一简单,其中"二湘"与"二司命"在篇幅、句式及押韵换韵等方面都相同或相似。因此,推测《九歌》既是据楚民间"九歌"的改创之词,又是倚"九歌"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即屈原《九歌》是据"九歌"的九支曲调填写的十一首诗歌;进而论证"倚声填词"之法并非起于唐宋或六朝,而是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37.
粤北是广东"采茶戏"的主要流行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粤北连县的采茶戏当地称其为连阳调子。连县传统采茶曲调的调式类属有单一调式和复合调式,而复合调式是连县采茶曲调的一个显著的调式特点。曲体结构,旋律构成较单一,以单腔式为主,但腔式变化较多,有重复、扩充、浓缩、拖腔、垛句、衬腔等手法的运用。句式结构均为乐段结构,从二句体到五句体再到五句以上的多句体。旋律发展较自由,没有严格限定,可根据歌词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处理乐句的长短,不太讲究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38.
《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明清通俗小说创作开始对世俗生活进行全面细致的再现,并力求突出生活真实的全新阶段。它对当时社会常演的传奇剧目、曲词关注较多,并较早描绘明代嘉庆、隆庆年间传奇各大声腔消长的历史景象,其成书时间与明中期传奇声腔发展状况相互参照,具有重大意义。《金瓶梅》写及明传奇的方式多样,作用不一,虽然有些方面并未完全达到作者创作的预期目标,却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9.
在对海南黎族民歌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变化运动规律及其表现功能进行概括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旋律结构中的"调模式"进行特征化、个性化和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以达到对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结构形态类型、可供音乐形态描述项目的"变量"属性、其音乐学本质及其学术价值的归属与所在进行理性梳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不同意大多对赋、比、兴"三用"本义的理解,以其最早出处<周礼·春官>为论述起点,逐步反推赋、比、兴的音乐本质,并结合<诗>的来源加以佐证;另外,周代社会音乐以礼为核心的特征决定了赋、比、兴的政教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