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列为同一层次,同属他最推崇的境界,并在其<人间词>的创作实践中,倾向于"有我之境".与冯友兰将"天地境界"鲜明地确定为人所可能有的四种境界中最高境界相比,可见出王氏词学理论上的朦胧也是他哲学思想、人生观上的朦胧.  相似文献   
62.
故国悲叹寄寓遥深--浅论蒋捷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捷词作有时代的烙印,不管是伤春悲秋之作,还是咏物、写景之词都有浓郁的故国之思、哀怨之感。隐逸流亡之作则体现了高洁之志、人生之慨。艺术手法也围绕着特定时代的心情而展开,比兴寄托、对比抒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挚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63.
当谈到诗歌的来源和本质的时候,普遍认为浪漫主义批评家们通常把重点置于诗人本身,并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事实上,浪漫主义诗人受到柏拉图主义关于模仿、灵感和想象方面理论的启发,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宣言和理论。浪漫主义诗人立足的关键在于,他们把诗歌的重要意义看作是来自诗人的心灵、情感和想象,而不是以前的理论家所认为的仅仅是表现和模仿人类的生活以达到教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4.
初唐时,一群以“吴中四士”为代表的吴越诗人名扬上京,所作大多为山水诗,在选材、基本表现技巧、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等方面都取法于小谢为代表的齐梁体。吴越山水诗以特有的境界W阔、生机蓬勃的清新诗风影响着诗坛,为盛唐山水诗奠定了优美清新的基调,显示了齐梁山水诗向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5.
明清两代,文化高度繁荣,诗文别集大量刊行,相关研究表明,明清诗文别集总数达数万种。诗文别集的繁盛,源于明清两代都非常重视科举、教育,科举、教育进而造就了众多的诗文作家和诗文别集。今天,经过几百年自然、社会淘汰后劫后遗存的诗文别集,为我们深入研究明清社会和明清士人留下了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在汗牛充栋的明清诗文别集中,择其要者,吸收和反映今人整理研究的成果,编写提要,可以较全面地呈现明清重要诗文别集的面貌、揭示其特色,为读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66.
渔洋才学何尝薄于诗--李慈铭推许王士禛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王士禛论诗讲求“神韵”,少谈学问,自其说产生后,即遭清代主学文人的非议。李慈铭身为晚清著名学者,却力排众议,推许王士禛的才学,此中缘由,有助于我们理解王士禛的诗中才学。  相似文献   
67.
中唐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诗人的气质、风度、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其创作中也不可避名地染指新兴的世俗文化,其中包括民间的歌词、讲唱等.纵情声色既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余事为词的诗人遂一改传统的雅正做派,逐渐向后来放浪形骸的词人作风接近,这些诗人又成了最早的文人词的作者,"旗亭画壁"的雅事逐渐让位于酣舞醉歌的俗韵.中唐社会环境与作者的变化暗示出诗词之际变易的信息.  相似文献   
68.
《关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爱情诗 ,它以抒情男主人公直抒怀抱为特色 ,从而与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爱情诗的传统 ,即通过特定的意象隐示“女主人公”之情 ,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美学趣味的变化显示了儒家伦理对社会人生的规范  相似文献   
69.
在唐诗研究领域,闻一多以他敏锐的目光、丰富的想象以及异乎寻常的对美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拓宽了后辈学者的视野。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本人独具的诗人气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0.
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小川是以“战士诗人”著称的,但“战士”之语,实不足以概括复杂的郭小川。作为战士,他奋力献身革命事业,并创作了许多气势豪迈的时代战歌。但他又不是一个别人能够轻易驯服者,而是一位向往人格独立、力图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历史的知识分子。只是因个人及历史的局限,郭小川终生未能达到完整而独立的人格境界。郭小川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诗文,更是关于文化人格、诗性精神等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