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3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6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534篇
理论方法论   115篇
综合类   3120篇
社会学   48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论南宋寿词的分型及特征--兼论祝寿文学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寿之辞始自先秦,此后绵延不衰.纵观南宋以前寿诗、寿词的历史流变,其创作多限于庙堂,颂扬对象多为王卿贵族,内容风格单一.南宋祝寿风气炽盛,直接带动了寿词创作的普遍流行,其类型可分为寿圣寿官词、寿亲寿友词和自寿词三大类.寿圣寿官词因其应制酬唱之目的而带有谀美色彩和模式化特征;寿亲寿友词因祝颂的功利需求虽不免有一些尘俗观念和价值提升,但因其表现了人伦真情的温馨和生命意义的美好,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自寿词摆脱了他寿的功利目的,审视并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深刻揭示词人深婉细腻的心迹,带有浓烈的个性化色彩,风格少有他寿词的喜庆欢愉而多以悲愤激越为基调.  相似文献   
992.
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文化促使唐代宫廷乐舞诗、西域乐舞诗、边塞乐舞诗及游宴乐舞诗盛极一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观舞赋诗蔚然成风。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993.
丁日昌题咏图画、吟唱植物等咏物诗,显示了丁日昌诗歌融情、景、理于一体,情景相谐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94.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为此,以杨译及霍译《红楼梦》中诗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意识发挥的主客观方面表现出发,可看出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翻译过程中,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则影响和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通过完颜亮的成长经历及人性禀赋来分析其诗词特点,着重探讨了在文化征服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其诗雄健踔厉、豪放遒劲的特点及成因,分析了其“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的创作倾向和其性格特征、政治抱负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唐诗是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宋初的晚唐体、西昆体、白体均由唐而来,尤其是中晚唐对它的影响最大。宋初诗坛,一方面以继承为延续,一方面又以求变而自立,是宋诗风格形成的序幕;它虽然未充分显示宋诗的独特风格,但它不可能拒绝对历史的继承,也不可能没有新的发展。宋初与晚唐诗坛既相互承接又共同转折,由此完成了唐诗向宋诗的过渡。  相似文献   
997.
诗歌意境的营造往往离不开"时间意象"。然而,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诗人为了达到诗歌意境的灵动和优美,常常采用对时间意象的"破解"和"跨越"的处置方法,让时间跨越古今。因此,诗歌意境的营造与纵向的时间跨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8.
作为北宋中期的重大政治事件,熙宁变法对当时诗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促成了宋诗主要特征的定型。随着变法的展开,在当时参政意识、学术思潮和创新风气的影响下,北宋熙宁变法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为:浓厚的政治色彩、明显的思辨倾向、平易朴素的散文作风。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画发展到近代,创作中的诗意逐渐淡化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中国近代社会政局巨变的影响;其次是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最后是中国画求发展,以实现中国画近代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00.
审美和功利的矛盾是贯穿文学始终的矛盾。中国现代审美性文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讲功利,它们反对直接的现实功用,主张从"人"的角度实现文学内在的独特价值。这其中,20年代的周作人首树"人的文学"的大旗,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徐訏分别从两个方面实践和丰富了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