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97篇
  免费   1539篇
  国内免费   506篇
管理学   1529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78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644篇
丛书文集   5751篇
理论方法论   2085篇
综合类   32684篇
社会学   3266篇
统计学   682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34篇
  2022年   404篇
  2021年   469篇
  2020年   655篇
  2019年   657篇
  2018年   634篇
  2017年   758篇
  2016年   829篇
  2015年   967篇
  2014年   2162篇
  2013年   2743篇
  2012年   2689篇
  2011年   3214篇
  2010年   2675篇
  2009年   2865篇
  2008年   2823篇
  2007年   3292篇
  2006年   3352篇
  2005年   3287篇
  2004年   3042篇
  2003年   2920篇
  2002年   2417篇
  2001年   2020篇
  2000年   1071篇
  1999年   347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数字货币,是一种具有财产性价值属性的电磁记录型数据。数字货币在其依存的区块链体系中所彰显的与不特定者之间的支付对价性、与法定货币之间的互换性、使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进行转移的在线转移性等特点,得以从数据说的角度,将其作为一种数据性财产权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对其私法性质进行讨论。有鉴于我国民法总则已将数据纳入保护客体的范畴,数字货币作为数据之一种,理应成为一种新型法律客体,在得到法律理论支撑的基础上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22.
This essay, based on a “militant ethnography” of the attempts of the small radical grassroots activist group, Our London (a pseudonym), to mobilize a collective oppositional politics through activities around an election campaign, engages critically with E. Laclau and C. Mouffe's arguments on discourse and collectivity in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London: Verso, 1985). I argue, on the basis of my findings, that while their model does provide insights that help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ollectivity from among disparate perspectives and identities, we need to go beyond a focus on discourse alone and consider the ways politics is shaped by material contexts. This is necessary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the continued appeal of class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in mobilizing collectivity in highly unequal and fragmented cities. From an activist perspective, the essay also highlights how developing a conception of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a critique of overarching systems of exploitation can be important in building political unity.  相似文献   
23.
随着数字版权时代的发展,作品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传播速度也更加迅捷。传统版权登记制度因存在登记成本较高、标准不一、泄露隐私等弊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困境,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推动版权登记的适时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登记,其去中心化特质可以降低登记成本;分布式共享机制能够统一登记标准;难以篡改的性质能够提高登记的证明效力;弥补了既有版权登记制度的缺陷。同时,区块链技术利用自身特性建立新的版权信任机制,既能清晰地分配版权利益,又能创新传统的版权商业模式,推动版权市场的发展,最大化地利用版权的固有价值。区块链技术在与版权登记相结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既无法对作品的独创性进行准确的判断,也无法发挥版权制度原有的公示力作用。因此,必须创新版权登记规则,加快制定区块链版权平台市场准入机制,并设置统一的监管机构,将区块链锁在版权制度的笼子里,防止出现滥用区块链技术的情形,以最终实现技术和法律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4.
相互保险是保险组织形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相对于其他保险模式而言,同样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传统的监管模式下,监管渗透不够,反制力不强,导致了相互保险无法彻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治理困境。本文基于塔福域理论和TRIZ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相互保险模式中存在的风险,并且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即构建“保险域”。  相似文献   
25.
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ARD)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世界未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趋向。本文探究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及来源 ;立足娄底地情 ,分析了其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实现娄底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26.
浅析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的操作中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试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两方面出发,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7.
发展是反贫困的主题。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必须用加快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8.
自我发展素质是学校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社会发展、领导职位和人的本性发展的要求。形成学校领导干部自我发展素质的主要方式是干部培训和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  相似文献   
29.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how middle school children assess the effects of welfare reform on their daily lives. The study consisted of thirty interviews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recruited from a middle school in a large, metropolitan area. From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 multiple jobs and evening/night hours interfered with the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 Other consequences included grades going down and not getting to school on time. All the children stated that mothers should work, but most children felt mothers should only work when their children are in school. Welfare and poverty were issues about which children were teased at school.  相似文献   
30.
Can universities be agents of progressive social change? How would we know if a university was acting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 Drawing on four case studies, I raise a number of questions to problematiz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ity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 I outline a number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that appear to explain successful cases. I conclude by arguing the relevancy of these cases for larger, and more traditional, sociological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