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0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148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8篇
丛书文集   1527篇
理论方法论   354篇
综合类   6968篇
社会学   576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550篇
  2012年   673篇
  2011年   736篇
  2010年   582篇
  2009年   596篇
  2008年   518篇
  2007年   688篇
  2006年   674篇
  2005年   640篇
  2004年   590篇
  2003年   548篇
  2002年   462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1.
社会结构变革和社会的开放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既凸显了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同时也对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提出更多诉求。对此,应认真研究社会日常生活的发展变化,审慎思考日常生活领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各种诉求,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回应和自身建设。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共同信仰、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场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渗透等措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2.
    
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效率提供了制度基础.相比已有静态性的分析视角,通过《物权法》改革这条主线,在动态性视角下考察产权保护水平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物权法》实施后,随着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动显著增强,企业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均显著增加.《物权法》对企业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在低市场化进程地区、无政治关联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在"法与金融"的研究框架内,从产权保护水平的动态性视角,为企业创新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物权法的实施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市场经济的民法体系,同时,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促进了外部融资的增长,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物权法》实施的政策效果.同时,对于产权保护水平如何影响企业财务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3.
实现人民利益有利于执政党的长期执政,而能否实现好人民利益,又要依靠党的执政,依靠党的实现人民利益能力的不断提升。从人民利益实现过程分析,党实现人民利益的能力主要包涵人民利益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以及反馈能力。现阶段执政党要提高实现人民利益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不断开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4.
艺术类院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学生对该课的参与程度,以及该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和建议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式是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6.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需要与外界的交往,处理关系,如何建立,发展,巩固这种关系,就要靠沟通来完成。在高校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如何与他们沟通的过程。面对当下个性彰显,不断追求新事物的年轻群体,怎样把握沟通的要素和形式,它有哪些特点和功能,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策略,以及新时期下师生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7.
1958年余江县在全国率先消灭血吸虫病,树立了全国“第一面血防红旗”,创造了世界血防奇迹。作为地域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县域政治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表明:高层领导对血防持续不断的关注和督促,为余江血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政治压力和政治变迁动力;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血防作为“一把手工程”,视为“最大的政治”,使余江县域政治带有浓厚的“血防”色彩;县党政机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完成了血防领导机构的常规化和党政机构的血防化;余江是我国出台血防政令最多的县份之一,血防在余江县政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血防塑造了余江地域政治特色,它使得余江县域政治带有明显的血防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8.
如何界定爱国主义这一定义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不再运用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而用了一个新的定义。科学地理解爱国主义不仅是爱国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从“非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祖国”与“国家”的关系、爱国主义“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倡导理性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9.
遏制腐败,保持清正廉洁,是化解执政危险的必然要求。保持清正廉洁需要党员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修养,经得起来自权力、制度漏洞、利益、贪欲等多方面的考验。当然,由于人类谋求私利的本性,决定了靠人的自我修养并不能完全克服掌权者利用公权谋求私利的倾向,因此,防止腐败,还要加强制度规范的外部约束,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减少诱发腐败的“灰色地带”,做到“伸手必被捉”。  相似文献   
120.
According to Hannah Arendt,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action’ is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because it encapsulates how the uniqueness of each human being intersects to create unpredictable political initiatives and effects. Recently, despite being one of the most daunting political challenges ever faced by humanity, there has been a noted collective action failure, or inaction, concerning the global threat of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Why?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plain this political inaction in a new way: by examining the metaphysical role that technology plays in disclosing the climate as a thinkable and global object. After applying 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Heidegger to the complex mathematical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used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this article details how the metaphysics underlying GCMs manifests the perceivable world by ‘enframing’ it, or by implicitly representing subjects, objects, and Nature itself, as a predictable, calculable, and orderable relation of static forces. When this meta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uniformity constructs the climate as a calculable object that is globalised through the IPCC, it is ultimately found to be contradictory to the distinctness and unpredictability necessary for distinct human action to occur. Paradoxically, therefore, political action is argued to be metaphysically antithetical to the technologically enframed science, politics, and discours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tself.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ct and plural human places, when filtered through GCMs, becomes subsumed by the climate as a homogenous, calculative, and politically inactive, global ob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