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乃至差距增大的现象日趋突出,而如何对待部份优秀学生的课题正凸现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为此就重庆邮电学院在实施"面向大多数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中对优秀学生实行特殊培养办法(以下简称"优生特培")的理论依据、国内外主要情况比较、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我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发展,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对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提出建议,以促进我校的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自然历史现实是工具活动与历史活动的耦合。资本主义的思辩理性以主体性工具活动与文化性历史活动相对立的线性实践观为基础。现代信息化实践的发展 ,要求超越资本主义的思辩理性 ,确立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实践互动中把握人的本质活动的自组织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高校缴费上学制度事实上是将大学生的家长作为主要收费对象,这种制度设计不符合我国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和法理原则,既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也淡化了成年大学生的义务意识。本文从法理上分析了现行高校收费制度的不合理方面,并探讨了一条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收费来源、以大学生本人为主要收费对象,同时高校、社会及国家提供适当帮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伯乐》就是萧红毕生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一部,而且是她因重病而不得不惜别这个世界时没来得及最后完成的一部.因此,对它的重读就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说和评析.而似乎是在承担着、盘点着这位才华独具、敏感睿智,而又命运多蹇的女作家的生命代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散文五十年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当代散文创作和出版情况进行了整体性分析.文章认为新时期以前的大陆散文创作受到大一统文化规范的极大影响,导致了散文的文化思想一体化和文本结构的模式化;新时期以后出现的"大散文"的创作和出版,既是对新时期以前大陆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及其审美模式的反拨,又表现为文化思考的活跃与多元;其间,"文化散文"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色彩和浓厚文化意味的大散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则是"文化散文"最突出的文化特征.文章分析了大散文创作的文化背景,并对大陆和台港"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曾庆仁的《虚度一生》始终贯穿着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气质与孤高的个性品格,从孤独之源上延续了中国诗学中精神殉道的传统与血脉,从文学审美上增添了阅读的多重体验与魅力,可引发读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文化思考,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审美上的孤独之美。  相似文献   
18.
许博 《求是学刊》2015,(1):136-142
清初的边塞词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一部分清初边塞词中,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作者怀念前朝的遗民情结,屈大均、朱彝尊、曹溶三家的此类边塞词创作最为值得关注。故国之思无疑是这类边塞词的共同主题,但在具体的作家作品中又各有侧重。此外,遗恨与反思还使这类边塞词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艺术角度看,边塞文学所特有的雄浑、凄楚的风格正与"遗民"的特有心境相得益彰,甚至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边塞内容写遗民之思,愈加深化了后者的感染力,使后者显得苍凉、厚重,这也是清初"遗民"边塞词往往得到词论家好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近五十四年,在外交方面,成就斐然。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联系的地区和领域越来越广,国际地位与日再增。这些成就是新中国的成立和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是我们党和国家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方针的结果,是全中国人民奋斗尤其是像周恩来这样杰出的外交家辛勤劳动的结果。展望未来,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关注的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是“能动”与“受动”的矛盾;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要积极促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