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56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566篇 |
理论方法论 | 92篇 |
综合类 | 2061篇 |
社会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79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253篇 |
2011年 | 336篇 |
2010年 | 209篇 |
2009年 | 217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209篇 |
2006年 | 161篇 |
2005年 | 119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朱培麟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5,9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江泽民同志十六大的报告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章亮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中国正长期处在转型期 ,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需要借助哲学理念的整合。在摆脱固有的体系束缚和实现组成部分的重大突破后 ,在继承中国哲学优秀传统和融合西方哲学积极内容的基础上 ,我们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复归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学习,多次专门就学习问题发表重要讲话,集中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系统科学的学习观。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全面把握其实践要求,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推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谭培文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55-60
忽视心理认知情感是当前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效性的一个突出问题。情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有其积极的能动作用。情感是人类追求真理认知的最深厚的最持久的最牢固的一种心理基础,情感是人生观认知的积极推动力量,情感对当前价值观认知具有折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端正认知态度,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由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叉发展这一外部条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设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当前遇到的问题所决定的.开展这一研究,我们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思想流派兴衰的内在逻辑,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等不同理论动态的性质和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估,从而揭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晏双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9):49-52,75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应以创新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整合性、现实整合性和实践整合性的"三性"整合路径。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得到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绥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59-67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在这场评论中,主要的观点有:以自然人,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包括种的繁殖需要)、劳动三位一体和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董金良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1-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不同的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因此必须首先分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同角度和不同阶段。从发展阶段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可以分为信仰的大众化、理论的大众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实践指南的大众化三个阶段。我们只有认清了分析的角度与阶段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纪咏梅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71-73
新时期,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把握双重维度:加强文本研究,立足实践阐发。前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点;后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长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