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06篇
社会学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Substantial literature exists around the variation of welfare policy development in liberal democracies. The contrast of the American welfare state to those in Europe has sparked significant analytical literature about which factors are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variation. The literature extensively examines many of these factors but has neglected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valu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values and policy development a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linking specific values to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First, I discuss theorists who have identified value orientation as significant to welfare state variation; second, I review the major comparative welfare state literature. Finally, I discuss the major variation categories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values by identifying the signific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sample policy structures. Comparative welfare state literature benefits from elucidating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welfare policies that define the welfare state typological categories. Including the role of social values in welfare state comparisons promotes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s and trajectory of current policy. Key Practitioner Message: ●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welfare state variation factors; ● Frame questions about social values reflected in social policy.  相似文献   
32.
研究刑罚的正当性离不开权利和权力这两个法学核心范畴,研究刑罚正当性实际上就是研究刑罚权的正当性,就是探讨人们会把什么样的刑罚权让渡给国家的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个人主义方法论探究个人的选择过程。从宪政的视角来看,"报应论"更适合作为刑罚的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33.
刘禾教授的《个人主义话语》一文存在一些对思想史料错误的解读,根本原因是她把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与社群观念相混淆造成的。从根本上说,刘禾教授在考察五四时代的思想时没有摆脱“救亡—启蒙”的认识模式。  相似文献   
34.
The ideology of individualism undermine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 Hyper-individualism drives cultural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rendering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fundamentally incapable of promoting social change for social justice. A radical communitarian counternarrative provide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disconnect between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and the capacity of communities to meet those needs. A real-world application of radical communitarian principles is demonstrated in cohousing, a contemporary movement in community building. The cohousing model shows how social work might reorient its vision for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35.
自我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它深藏在文化的隐蔽部分很难被发现,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人们较少提及。中西方自我观差异根源于"天人和一"与"天人两分"的哲学思想,由此导致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分析研究这些冲突对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学习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6.
20世纪,麦克弗森创追性地提出了占有性个人主义批判,揭露了自由主义理论中自我的至高无上性和社会的原子化倾向;深刻剖析了自由资本主义将自我欲望化、社会工具化处理的内在缺陷;明确指出了自由资本主义由于自我欲望至上而导致个人德性泯灭的弊端;警示了社会的发展应该努力保持个人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以及财产追求和个体德性提升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7.
由于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在中西会通的总体格局下发生和进行的,故中西会通的深度与文明转型的进度,足可相互印证。从洋务运动算起,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之所以历经一个半世纪而未竟,其中的一个基本原因即在中西文化的深度会通不足。提出中西核心价值优势会通的基本观点,意欲以个人主义与民本主义的双向价值参照为基础,来探讨民本主义价值转型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8.
个人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散文随着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产生。五四时期,“个人主义”孕育了现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和散文理论的变革。1920年代,“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了现代散文的发展与创作特征,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潮流分化。1930年代,“个人主义”的结构性矛盾促发了现代散文领域的论争。“个人主义”思想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和矛盾性,在特定历史时期遭到了抵制和批判,但是它却丰富了现代散文的风格和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9.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现象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在其分析马克思文本《理解马克思》这一著作中,运用历史社会学的"历史语境",阐释了自己对于马克思及其论题的理解,充分体现出其"分析的"方法论进路,表现出一种对严密和明晰的风格的坚持,《理解马克思》的出版源于埃尔斯特广泛的研究涉猎以及对马克思研究的回归。埃尔斯特观察马克思如何解释和以什么方式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在这个解释过程中并存着"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方法论的集体主义"两种方法论主张;与方法论密切相关的是三个层次的社会科学解释模式,包括亚意图因果解释和超意图因果解释所构成的因果分析;"超个体的实体"的存在则被用于定义"方法论的集体主义"原则。透过对埃尔斯特著作及其方法论主张的了解,人们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现象,从而加深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0.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 ,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