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9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98篇 |
理论方法论 | 43篇 |
综合类 | 596篇 |
社会学 | 85篇 |
统计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Palestine: Perspectives of policymakers in the West Bank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alestinians living in the West Bank and the Gaza Strip have long experienced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high rates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These social problems necess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a viable, effective social welfare system. Relying on colonialism theory,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West Bank.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16 staff officials in Palestinian ministries and through archival material and administrative record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Authority inherited a fragmented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1994 that lacked an appropriate legal framework. Additionally, internal deficiencies (e.g., unclear legal mandates, duplication of services) and external restrictions (e.g., road closures) have under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Palestinian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The newly adopted approach to social welfare planning (i.e., partnership) and recent national planning initiatives show promise.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elfare policy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82.
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疏理西方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流动模式的三种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制度条件和结构特征,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分析有所启发。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相应的流动模式是不同的。本文提出三种理想类型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分别是(1)依据绩效原则的自由竞争模式,其特征是流动机会按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对应于完全市场制度的社会;(2)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其特征是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的地位获得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因此而代代相传,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大,跨阶层流动越困难,代际的地位继承性特征越突出;(3) 国家庇护流动模式,其特征是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干预社会流动进程,特定的阶层将拥有更多的流动机会、或被剥夺应有的机会。文章最后对中国改革开放后流动模式的转变和现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判断。 相似文献
783.
路成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
北宋庐州教授之职始设于元祐元年十月。周邦彦何时出任该职、出任的原因、在任之久暂、离任后行踪等,因史料所载不详,诸家推考存在明显分歧。实际上,周邦彦非北宋首任庐州教授,而应该是在首任庐州教授任满之后才得以继任该职,时间约在元祐四年秋;其出任庐州教授系循资所得,非因党争贬黜;其任庐州教授未满三年,而是中途离任,离任原因可能与新旧党争有关,也可能与当地行政长官相刁难有关;其离任庐州教授后,很可能即西去荆襄。 相似文献
784.
通过分析总结西部公路项目特点、后评价性质和后评价特点,针对西部公路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西部公路后评价的十项原则,探讨在目前公路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内容、指标、指标层次、指标结构、方法、参数、工作机制等方面的调整、改进和完善的途径,为建立西部公路项目后评价体系提供了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85.
Richard Godfrey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2013,19(2):203-220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it is time to rethink the military withi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is discussion is a juxtaposition of the (lack of) study of the military withi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compared with the recent (and sustained) interest in depicting war, the military and the military subject within popular culture. I argue that the military is a gendered and gendering organization that has wider discursive effects on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masculinity. Having laid down these conceptual claims, I then argue for the value of film, and popular culture more broadly,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knowledge’ about organizational life. To elaborate this claim, I conduct a close reading of four films that represent post‐Cold War conflicts and identify three recurring themes that tell particular ‘truths’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ontemporary military organizational subject. I conclude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meaningful and relevant in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of war that can help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ilitary withi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相似文献
786.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一种包含实习前期计划准备、实习中期过程控制和实习后期评价反馈的质量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具有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对象多样、评价内容系统、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的特点。 相似文献
787.
788.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6):57-65
考察残雪审美之思与西人的上帝情结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联系,不难从残雪与外国文学关系这一角度揭开残雪文本费解之谜由于一面承受外国现代主义思潮的撞击,一面浸润中国现实土壤的滋养,所以如果硬要给残雪及其文本一个界定的话,那么可以说她既是一位世界性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个骨子里渗透了中国现实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并且因为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表现人的存在形态,故而残雪奇异的审美之思与外国文学(现代主义)相交的结果反而证明了残雪文本青睐心灵的真实魔幻,既是现代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既已步入世界文学进程,又是中华民族的、湖湘本土的. 相似文献
789.
刘承云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73-75
"行走者"是贯穿中国摇滚始终的一个形象.梳理中国摇滚十多年的脉络,我们看见,行走者离我们越来越近,其形象却越来越小;他的姿势由行走变成了奔跑,其意识却从清醒走向了迷惘,从痛苦走向了狂欢.由此,中国摇滚完成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文化转型,从中也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实际. 相似文献
790.
何伦坤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后劳动合同法时代,应将大学生就业协议制度置于实现社会权、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理念下反思和重构。就业协议定性为附期限的劳动合同,具有法理正当性和劳动合同法规则依据。现行就业协议制度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就业体制之上,以劳动关系的行政控制为特征,实现社会稳定,体现国家本位;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法治化的要求,将加剧经济和社会的断裂,悖离民生,不利于社会和谐。人们应从理念更新、主体改造、权利义务设计、责任机制和救济机制设计等方面重构就业协议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