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3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80篇
管理学   8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442篇
理论方法论   212篇
综合类   2571篇
社会学   262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74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患者、医护工作者乃至普通民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我国逐渐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在疫情期间取得成效,但同时也反映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设存在欠缺。文章介绍了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的机构设置、管理系统、治疗手段、信息沟通系统等干预措施,为加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72.
意识形态功能是意识形态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意识形态功能提升视角切入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视阈。在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中,抛开时代背景和具体实践谈功能,极易出现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虚化”,形成对意识形态功能的空洞认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外交领域的相关功能,以期在市场化、“微时代”、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净化网络空间以及争夺国际话语权等途径,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3.
学界对《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却对农业生态思想研究不足。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问题频发,因而对《资本论》中隐蕴的农业生态思想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资本论》察明了农业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剖析农业生态问题的核心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其农业生态思想以批判性、系统性以及革命性的鲜明特质贯穿始终,这为我国农业发展摆脱生态困境提供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74.
新冠疫情的暴发作为一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青年思想状况产生了较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应青年的思想关切,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基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五个基本着力点,即:以树立正确的灾难观为着力点,培养危机意识和担当精神;以倡导科学应对疫情为着力点,提高理性思辨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以讲好中国抗疫经验为着力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为着力点,增强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以关注全球抗疫大局为着力点,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5.
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条件、“生态宜居”的有效举措、“乡风文明”的关键环节、“治理有效”的核心所在和“生活富裕”的基础保证。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个体的崛起在增进广大农民现代性意识、促使农民群众走出传统的同时,也给农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认知带来新的挑战,农民的价值判断趋于多元、公共精神趋于式微、集体观念趋于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突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多元整合困境、公共性培育困境、价值取向困境和组织保障困境。新时代,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增进农民的价值共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以乡村文化构筑新型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农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主要目标,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活力,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76.
IBM创始人托马斯·J·沃森是经验主义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紧跟技术革命的步伐,以其远见、意志和决心,有效地把握了销售和市场,创造并满足顾客的需求;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世界和平;他注重培训,能摆正劳资双方的关系,并积极探索危机管理策略,对企业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他又成功地解决了接班人问题,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相似文献   
77.
文化记忆媒介经历多次嬗变,从口述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到当下的数字媒介.媒介嬗变为文化记忆当下化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框架,尤其是数字媒介,对文化记忆的储存、传播和表现产生了诸多新影响.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记忆的储存能力,也产生了"数字黑暗时代"问题;其次,它有利于传播个体关于文化记忆的观点和评价,放大了各群体间关于文...  相似文献   
78.
粤港关系历来唇齿相依.抗日战争结束后,两地贸易曾一度恢复并得到发展.但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国统区社会经济分崩离析,官僚资本垄断广东对外贸易,粤港间走私活动猖獗达于失控,民间正常商贸不断萎缩而陷入困境.这一切,预示着近代粤港贸易史行将终结.  相似文献   
79.
Despite the prevalence of the 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 (SCCT; Coombs, 2007)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ew SCCT-based studies have examined how different crisis types affect post-crisis reputation. This study, therefore,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of SCCT.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examined preventability, blame, and trust as potential mediators of crisis type and organizational post-crisis reputation. A between-subjects experimental study (crisis type: victim vs. accidental vs. preventable) was conducted with 329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risis type had no direct effects on reputation, but it did affect preventability, blame, and trust. More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risis type indirectly affected reputation in two distinct ways: (1) via a sequence of preventability and blame and (2) via trust. The study includes a discuss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80.
In this comparative study, the authors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workforce or wage adjustments in response to the 2007–08 crisis, using two highly comparable establishment‐level surveys conducted in Great Britain (WERS) and France (REPONSE) in 2010–12. Notwithstanding contextual differences in the countries’ productive systems and the timing and impact of the crisi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appear to have been similar (trade union presence not preventing adjustments).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relations are therefore not found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erent modes of adjustment observed at the macroeconomic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