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58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95篇
理论方法论   78篇
综合类   1928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企业对员工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口语作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其重要性日渐明显。而目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造成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本着高职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探索出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2.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特色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正处于转型之中,实证研究方法将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范式。一些学者对法学实证研究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求解实证研究的客观性难题可以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得到启发。韦伯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研究具有代表性,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做到“价值无涉”。韦伯主张的客观性以价值关联为前提,以客观可能性为基础,以对理想类型的应用和超越为实现路径。在法学研究中,运用指向客观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法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法学对法律的批判功能决定的。法学实证研究并不排斥主流的规范研究,两者应互相补充,这也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学实证研究要实现客观性,需要兼顾证实与证伪,注重文献的积累、理解的逻辑以及实践。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目标是要在韦伯方法论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群众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理论探索的结果,而且更是调查研究和实践的结晶。文章立足于客观史实,以时间为导线,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切入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诞生和发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总结出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64.
在中国现代大学的文化建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大学的发展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育人理念之中,大力提倡民族精神,弘扬传统与倡导创新并举,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文章分析了大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意义,为建设现代大学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5.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work in today's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cial work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to China in the 1920s: introduction, abolishment and reinstatement. Theoretically,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official–educational, official–practical, voluntary–educational and voluntary–practical. In practice, all four types of social work have not necessarily been embodied in each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the order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not the same as the order of their logical development; i.e. some types are lacking in some of the stages. Each type of social work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integrated into each development stage. Today, Chinese social work faces two major interrelated tasks: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social work.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sation in Chinese social work; the latter has to d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 in gener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welfare in particular. In general, the dramat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social work largely depends on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two tasks.  相似文献   
166.
普通话水平测试新旧大纲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米嘉瑗 《云梦学刊》2005,26(1):124-126
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新旧大纲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与旧大纲相比,新大纲不仅修改了一些不太恰当的表述、取消了一些特殊的规定、弥补了一些忽略的问题,而且在分值的细化、时间的处理及部分内容的调整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因而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7.
试论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林 《学术交流》2006,23(11):5-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社会进步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在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成为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然而,在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重卢卡奇而轻葛兰西研究的局面,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远未被发掘出来。以往的研究和评价或者满足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作定性研究,以判定其实践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阵营为旨归;或者把葛兰西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以探寻葛兰西实践哲学对后继者的影响为目的。但是,上述的研究恰恰忽视了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这一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我们看来,葛兰西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对马克思哲学所作的解读、从哲学理解范式根本转换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所作的全新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其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8.
文学的超越性是以它的现实性为基础的,中国现代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反映了现实,而在于对现实的功利性态度局限了它对现实的深入表现.一方面,现实功利性文化的制约把现代文学的关注点牢牢地吸附在社会政治实践上,使文学难以在探索范围和深度上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以"正德"实践为目标的超越模式既使作家强调事功而忽视对"真"的探索,也使作家的主体意识受到抑制.这正是现代文学的超越性困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9.
韩振峰 《创新》2007,1(1):40-44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70.
陆静 《学术交流》2003,(8):41-45
我国的人口迁徙立法和政策虽然历经改革,仍远远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在我国确认公民迁徙自由的社会经济基础、观念基础和制度基础;对于确认迁徙自由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当理性地认识,不能盲目悲观,因噎废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