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0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5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79篇
理论方法论   83篇
综合类   2426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理学虽以批判佛教为动因,但理学自身的建构不仅使批佛弱化,且呈现出儒佛混为一谈的现象,因此胡寅《崇正辩》实是南宋初期理学家批判佛教的重要著作。胡寅对佛教的批判,虽从清理佛教外在形式入手,但实际上却贯彻着他在根本理论问题上的立场与见解。胡寅揭示了因果报应的功利性本质,强调了儒家道德思想的自主性原则;同时他将善恶祸福无常对应的问题从道德哲学的论域中清除了出去,阐述了湖湘学派由实在性自然引申出价值体系的理论,并最终落实在儒佛心法上的比较,彰显出儒与佛的真实性与虚妄性。胡寅在批判佛教中所阐发的思想,对于后来朱熹的思想建构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2.
"诗无达诂"是古代文论中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命题.中国古代文论不仅高扬 解释者在文学释义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赋予解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建的权力,而且还能正确认识和处理释义活动中解释者与解释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西方现代释义学无法解决的文学释义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3.
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是积极促进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本文着力探讨重庆大学与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实践,提出"按需服务"开展实务教育的新理念和培养工程硕士学位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办学新模式。,It is a key for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 g informationalizing society in 21st century to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and c oo peration between high educa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 cooperating with Chin a Silian Instrument Group Co., LTD to train engineering master, proposes a new i dea of "services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 that's pragmatic education, and a new model for running a school of training senior talents.  相似文献   
114.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和批评都注意到差异性问题 ,与西方提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也提出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理论命题。这种“见仁见智”表现为批评着眼点不同、方法和技巧不同、对对象选择角度不同、结果不同以及批评的相对性上。差异性形成的原因有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主体构成的多样性以及文学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等因素。这是形成文艺创作和批评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5.
Critic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enterprise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commonly contend that the narrational accounts of past social phenomena provided by historians are inadequate to the task of theory-building and testing. In support of this negative assessment, opponents will adduce informational deficiencies in the available data (the standard positivist appraisal of historical evidence), or cite the interpretive anarchy that seemingly prevails at the narrative phase of emplotment (the skeptical, postmodernist contention that historiographic texts 'construct' rather than veridically represent the events they artfully contrive to signify). Both of these lines of criticism are unbalanced, and therefore seriously misleading as regards the epistemic foundations of historical-sociological inquiry. The 'social authenticity' and 'informational density' of historical evidence does allow for veridical reconstructions of the past, while the reflexive interpretive protocols of source critic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can be deployed to provide warrant for discriminating arbitrations between competing theories and narratives. The various epistemological deformations in the study of human affairs that have been encouraged by the old idiographic-nomothetic polarity - chronic ahistoricism with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atheoretical predilections of much conventional historiography - are rectifiable through the consolidation of a fully integrated sociological history, a unified and inclusive 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16.
对结构助词“的”的使用规律。从句子、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加以考察。“的”的取舍对句法、语义结构关系产生影响时,必须用“的”;对句法、语义结构的改变没有影响时,“的”的取舍由语用上的需要决定。“的”的取舍在句法、语义规则上具有强制性,在语用规则上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7.
(1)白居易父母确为舅甥联姻,其母白陈氏为其父白季庚之姊陈白氏的女儿,这种婚姻关系在当时并不罕见,与其是否为胡化藩镇无关.(2)白居易曾与其早年情人湘灵有过一段实质上的婚姻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可能是因为门第观念的束缚,早年情事对白居易诗歌创作有明显的影响.(3)白居易与杨氏夫人共生有五个子女,但仅女儿罗子长大成人,子女的早夭是白居易大量创作感伤诗与沉湎佛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8.
:针对我国当前文学批评界对西方文论绍介的过度张扬和昙花一现的弊病 ,文章认为 :这是批评主体思维方法的辩证、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所导致 ,因此 ,建构一个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尤为迫切 ,文章提出思辨性与民族文化底蕴是其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9.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而取得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原有经典强化以及确立新时代经典,筒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20.
对大众媒介与"文学终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论述了"文学终结"的西方"哲学终结"背景,还论述了在与西方哲学和文论异趣的中国哲学和文论中,少有"哲学终结"与"文学终结"之类的命题。认为中国哲学与文论讲"生",并从纵的角度讲通变,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从横的角度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可以指导文学应对各种挑战与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