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4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学术论文和两个新闻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学术论文中一种模糊策略—认知型动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动词广泛应用于学术论文中,且在学术话语和新闻话语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学习者了解并掌握一定量的认知型动词,以增强其文章的说服力及可信度。  相似文献   
32.
动词体是俄语语法中有争议而又最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体的划分和使用应以语义、语境为标准;体的实质是一种词汇-语法范畴;体的用法分为一般用法和转义用法;绝对用法和相对用法;变体用法等。语言学界流行的所谓"内在界限"的标准不能作为体的划分和使用的唯一理据。对体的研究应以动词词组、句子及上下文为整体对象。  相似文献   
33.
介宾内容后置现象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宾内容后置致使不及物动词的语法特征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来作状语的介宾内容位移于不及物动词之后而作了宾语,不及物动词在具体运用中具有及物动词的某些语法特征并变成了有"系"动词.介宾内容后置实际上是古代汉语句式的一种继承和张扬.  相似文献   
34.
文章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日语“ま”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探析“ま”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阐释“ま”类常用动词共同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ま”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35.
《西游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VV与V-V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西游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VV与V -V全部用例考察的基础上 ,从句法功能、表达功能 (从时间特征看 )、语法意义三个方面对两式的差异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6.
“动词+到L”的“把”字句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点讨论了“到L”处在动词之后的“把”字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此类“把”字句的位移类型,认为虽然每一具体句子的位移情况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但共现的具体小类有差别,这是因为不同的位移类型与动词的语义特征和类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现代汉语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蒙古语中主要以四种形式表达。用状述结构表达,有中心语转移与不转移两种;用动词谓语表达,与整体性述补结构的词化有关;用分析形式表达,与补语的虚化有关;用并列谓语形式表达,取决于补语的语义指向。因此,运用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合理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38.
Jespersen在其经典之作Philosophy ofGrammar里提到汉语语言学家对动词的另一个称谓,并将其英译为“the living word”。从术语翻译的三大标准来看,并结合对Jespersen相关著作的研读,邓文韬等将此英文表达还原成“活字”显然比“有活力的词”更恰当。但邓文韬将此“活字”与“诗之眼”等同起来却又有失偏颇。通过对“活字”的由来和意义详尽的梳理,可知这个语法术语与诗眼有本质区别,“活字”才是“the living word”的准确对应。  相似文献   
39.
中动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主要表现为动词使用主动语态,外论元不出现,动词后必须有副词修饰。关于中动句的生成过程,主要有两派意见,即移位法和词汇法。前者认为中动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名词短语的移位;后者则认为中动句在词汇中形成。本文坚持移位解释法,但认为利用最简方案来解释英汉语中动句的成因比管约论框架下的分析更经济合理;并且还可以解释中动句中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一是解释中动句中副词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则是解释中动句表层主语为(non_argment)非论元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40.
近代汉语使役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汉语使役句中使役动词主要有:令、遣、使、教、著、放等,因之构成的并列复合词有:令使、使令、令教、教令、遣放、放教、著令等,它们原本都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常作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NP1 V1[使/令/遣] NP2 V2”中的V1),使其具体意义逐渐虚化,最后变成纯粹的“致使、使让”的使役义。它们产生和使用的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令、使、遣、教”在秦汉时已用,“教、交、著”等在唐宋时常用,“叫、让”字句在明清时才逐渐使用。“使”、“令”、“遣”等其原始义即为命令、派遣义的动词,“教、交、著、叫、让”等用作“使令、使役”义则引申途径较为曲折,因而在使役句中,所表的使役强度在语义、语用上强弱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