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2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To avoid interspecies extrapolation in toxicokinetics and drug development, it is convenient to directly develop human data. In that case, exposure dose should pose null or negligible risk to the exposed individual, but still be sufficiently high to allow quantification. We propose to reduce the dose received by human volunteers during exposure, and to compensate for loss of information by exposing the same volunteers to a nontoxic agent.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velop 1,3-butadiene (BD) exposure protocols for humans. To study the potential of such a procedure, we worked with simulated data. Three exposure times (20, 10, and 5 minutes) and four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2, 1, 0.8, and 0.5 ppm) were used to define 12 inhalation exposure scenarios for BD. Isoflurane was used as a probe, with simulated exposure of 20 subjects to 20 ppm isoflurane during 15 minutes. Isoflurane or BD-exhaled air concentrations were supposed to be measured 10 times. A three-compartment physiological toxicokinetic model was used to jointly describe BD and isoflurane data. For each subject, BD data were analyzed, in a Bayesian framework, either alone or together with the isoflurane data. The precision of BD metabolic rate constant or fraction metabolized was increased, and bias reduced, when BD and probe data were considered jointly. An exposure to 10 ppm x min BD and 300 ppm x min isoflurane gave equivalent precision and bias as a unique exposure to 40 ppm x min BD. The BD dose received by volunteers could therefore be at least quartered if BD exposure was supplemented with that of a probe.  相似文献   
42.
新时期以来,诗坛的形势喜中有忧。诗歌如何走出低谷? 值得探讨。首先要克服诗歌中的大白话、大黑话与大黄话这三大弊端,还要继续在诗歌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努力进行探索。许多诗人、诗评家与诗社为探索新诗形式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努力使诗歌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贴近群众这“三贴近”应是当务之急。倘若我们有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又能从传统与外国的诗歌中吸取营养,努力做到“三贴近”,新诗定会柳暗花明,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3.
南宋诗人杨万里身兼理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他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不仅接受了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而且将"格物致知"与诗歌创作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沟通起来.他所创立的"诚斋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然物象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并以独特的视角去对待宇宙自然."诚斋体"的这种审美特质与"格物致知"在本体论、认识论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意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通过"格物致知"与"诚斋体"之间关系的一个侧面,表明文化学术思想经过诗人这个中介,可以化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并经过心灵与情感的融会,成为审美化的诗性流露,杨万里则充分体现了这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4.
高校实验室全面开放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两个方面对高校实验室的开放模式进行了探讨.一方面,提出了内部开放的几种模式为实验室承担的实验课程开放;为学生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开放;为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开放.另一方面,对实验室向社会开放作了一些探讨,认为第一,具备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条件;第二,对外开放,也是实验室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需要.  相似文献   
45.
唐代怪奇诗派之衰变探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孟郊、韩愈、卢仝、李贺、贾岛为代表的“怪奇诗派”是中唐后期阵容庞大、声势显赫的诗坛劲旅之一 ,然而喧腾了一番之后便偃旗息鼓、诗风剧变 ,原因何在呢 ?重点从四个方面探微解谜 :一、由发轫、壮大到“零落”形成“自然”兴衰状态 ;二、流派间的抗衡争斗造成“人为”的导向压迫 ;三、政治气候骤变促成自我“异化” ;四、由扬弃方可构成文学审美指向的嬗变进化之链  相似文献   
46.
当前,“高校被诉”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近年大学生提起的诉讼几乎遍及高校的招生、学生的隐私、考试、收费、纪律处罚等各个环节。究其原因,这与高校法律环境的缺失及忽视学生权利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研究高校法律环境缺失现状、完善高校法律救助制度,应是高校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7.
过去20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条件,粤台两地具有进行经济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互补的良好条件,广东也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的省份,台商投资结构演化和粤台产业合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台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台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和学习效应不明显和台商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进入新世纪,广东应进一步调整对台商投资的产业导向,优化台商投资结构,重点引进台湾大企业投资,努力提高广东本地企业对台资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相似文献   
48.
刑法第314条若干问题法理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法第314条是关于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的规定。针对该罪的罪名、客体、对象、行为、主体、主观方面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性解析。  相似文献   
49.
50年代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5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腾飞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纲领 ,而且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不仅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切入点 ,而且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体系和全面现代化的基础 ,使中国赶上了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的步伐。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 ,毛泽东把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化或者把现代化局限在四个方面 ,并在实践中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 ;更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他把阶级斗争当作现代化的动力 ,并在现代化过程中急于求成 ,最终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上了歧路。  相似文献   
50.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探索,初步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的由来和背景;二、毛泽东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三、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