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09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20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715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5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In this study, we conceptualize personal initiative as a collective construct and adapt and validate a scale to evaluate it with a sample of 308 Spanish participants belonging to 91 work teams. Personal initiative at group level is a behavioural syndrome in which the team shows an approach to work that is self-initiated, proactive, persistent, capable of modifying the atmosphere and pro organization. As a predictive variable, we analysed the climate for initiative as well as personal initiative at group level. The resulting variables that were analysed referred to organization and team performance, with the team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as the criteria, analysing radical innovation. The scale has suitabl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redictive variables. Furthermore, personal initiative at group level is related to team productivity, while the climate for initiative is related to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32.
Variations in the economic recovery rate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have led to even greater chasms that separate the employed, unemployed, and underemployed (DeSilver, 2017 ).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future generations is critical—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live outside the context of social privilege.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integrative contextual model of career development (ICM; Lapan, 2004 ) to a sample of 220 adolescents (129 boys, 91 girls) from a high‐poverty urban are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canonical variate comprising foundational ICM skills (e.g., career exploration, goal setting) predicted a variate composed of ICM outcomes (e.g., self‐efficacy, vocational identity), thus supporting the usefulness of the ICM framework for this population. The skill of setting viable career goals was an especially strong predictor of outcomes. Implications for career counseling with adolescents living in high‐poverty urban area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3.
目前,学术界对选取何种风险调整贴现率期限结构还存在争议,导致对同类投资项目得 出不同的管理指引意见. 针对这一争议,本文通过划分资本产出方式, 寻找影响贴现率结构的 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宏观经济产出和项目非系统风险共同影响风险溢价系数, 同时 风险溢价系数决定贴现率期限结构. 其中,当风险溢价系数大于某确定阈值, 贴现率随时间递 增; 其余情况表现为递减.  相似文献   
34.
债务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手段,可以降低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同时,债务水平上升将提高企业破产风险,对企业和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与员工劳动生产率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以我国1999年一2014年工业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不同佑计方法的实证结果均表明企业的债务水平越高,员工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困境加剧了债务对员工劳动生产率的不利影响;债务对员工劳动生产率的负作用在人力资本依赖度高的公司以及在外部就业环境好的地区更加显著.对于债务与员工劳动生产率作用的中介效应分析与分位数回归结果也说明债务上升可能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下降,对员工劳动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研究为我国“去杠杆”经济政策提供了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5.
本文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建立了人均增长率测算模型。该模型可以分析产业GDP结构、产业劳动力结构、产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以及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等因素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江苏省人均GDP增长率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是该省2010年实现人均GDP增长率200%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6.
本文结合国际创新实证研究新动态,在将创新定义扩展的基础上,以纺织业为例,分析组织创新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在企业分规模、分经济类型和分地区的情况下,组织创新对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因此,促进企业组织创新,拓展对创新观念的认识,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是应当考虑的企业增长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7.
旅游上市公司是旅游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其全要素生产率全面反映了该行业的实际经营效率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探讨了20家中国旅游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上市公司Malmquist指数年均增长率为-0.4%,其中纯技术效率的增长显著,年均增幅为1.3%;时间跨度层面,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度波动性较大。此外,样本中旅游上市公司Malmquist指数与营业收入增长率未能兼顾;2008-2009年度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出发,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视域为主线,研究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即生产力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生产方式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的发展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生产方式视域以生产力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力视域,人的发展视域以生产方式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方式视域,从而得出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的概念。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准确全面地认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新世纪、新实践和新任务要求中国人重新准确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39.
关于"IT投资是否能提高企业生产率"这一命题,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研究建立在IT投资能对企业生产率产生直接影响的假设前提之上,而忽略了IT作用于企业生产率的中间过程。IT投资必须与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相吻合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率,IT投资转化为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管理特征、企业员工特征及企业结构特征;外部因素指的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0.
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历代经济学家致力于解释的一个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该问题的经典解释起源于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按照这一思维线索,首先回顾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然后介绍卡尔.马克思(Kari Marx)对劳动分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在综述和比较的基础上作简要的评论,旨在通过重新解读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