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83篇
社会学   6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geographies of collective labour struggle in the platform economy. It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unique spatial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place-based work and crowdwork to examine the divergent collective organizing strategies developed therein. Taking works councils,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multi-enterprise agreements as three examples of social dialogue, the article considers why different types of platform workers gravitate towards particular strategies, analyses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s within which these workers' collective struggles are bound, and assesses the propensity for these expressions of solidarity to improve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platform work.  相似文献   
102.
True dialogue—as opposed to two-way communication—is a very specific and inescapably principled form of communication with benefits for all participants. This paper asks whether, given its highly-desirable form and function, governments could use legislation to require organizations to conduct true dialogue. An analysis of practitioner insights, however, shows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ations and their stakeholders, and their perspectives on each other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preclude the conduct of true dialogue. The empirical data from this study allow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rticulation of these barriers to dialogue, moving the field of dialogue studies in public relations on from the assertion that true dialogue is hard to find in practice. This research allows practitioners and scholars alike to say why true dialogue does not happen. Because of this, it is possible to start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and perhaps overcoming—the barriers.  相似文献   
103.
文章结合设计实践,探讨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现状,并根据生产需要,设计出一条能大大降低工人劳动程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全自动生产线,具体论述了全自动生产线的PLC总体设计(硬件和软件设计)和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学潮视野下的《青春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之歌>对胡适学潮观的批判和对学生运动的描写呈现了自己的特点.它与作为小说主脉的林道静阶级意识觉醒的线性叙述之间的某种差异,给我们提供了在学潮视野下重建一个充满对峙与对话空间的契机.这一学潮视野的参照,或许将有利于我们对<青春之歌>做出更为同情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5.
《起死》的主题是多重的,《起死》作为《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起到了"豹尾"的作用,它几乎可以看作是鲁迅思想的一个缩影,具有鲁迅一生创作思想的"总结意味"。形成多重内涵的原因在于《起死》的独特的戏剧体对话形式,以往的研究者往往简单地将其看作"油滑",而没有认识到其间所蕴涵的多重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6.
MUSIC算法在高速并行处理机上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PGA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实现MUSIC算法的新的高速并行硬件解决方案。给出了对MUSIC算法进行预处理的结果,为硬件实现加速提供可能;导出了MUSIC算法适合于FPGA实现的并行分解方法;介绍了用FPGA来实现谱峰搜索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处理速度理想,能够满足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07.
一般认为,日语语气形式“ノデハナイカ”的汉语对应形式为“是不是”,但实际上,两者在自然会话中的使用频率大相径庭。在汉语“是不是”问句中,“是不是”在句中所处位置、语句的重音等因素决定了其在共时系统中的用法差异;而日语的语气形式集中于句末,在位置的移动等方面相对不自由,但日语以其丰富的语气形式来表达各种语气,满足各个层面语气表达的需要。这一发现可以直接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和日语教学,同时,还能引发我们对汉日对比研究方法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8.
远程医疗伦理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伦理评价中的理性缺陷,以及远程医疗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的不确定性、异质性与对话普遍诉求难题。解决这一伦理困境需要运用对话伦理学的对话理性优势以克服传统伦理评价缺陷,以对话不断解决对话认识的开放性与异质性问题,并付诸远程医疗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实践,最终达成伦理上的完善,由此建构一种不断在对话中进行且未来可行的动态多元远程医疗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9.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罗布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人生礼仪是罗布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起名仪式、摇篮庆典、割礼、婚礼、葬礼等礼仪。从形式上看,罗布人的人生礼仪与周边地区的其他维吾尔族大致相似,但仪式的内容却有着很多完全不一样的特点。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社会伦理观、渔猎生活以及歌谣对唱习俗,不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而且体现了罗布人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0.
L'auteure analyse sous un angle géographique la lutte collective des travailleurs de plateforme. Distinguant deux formes de travail de plateforme (l'offre de services locaux et le microtravail), elle examine leurs caractéristiques spatiales respectives et les stratégies d'organisation collective spécifiques à chacune. À partir de trois démarches de dialogue social (comités d'entreprise, négociation collective et accords multientreprises), elle cherche à comprendre pourquoi chaque catégorie de travailleurs de plateforme choisit telle stratégie plutôt que telle autre. Elle analyse les cadres réglementaires dans lesquels s'inscrivent les luttes collectives de ces travailleurs et les chances de voir cette mobilisation améliorer leurs conditions de trav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