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104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30篇
丛书文集   295篇
理论方法论   85篇
综合类   1976篇
社会学   158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宁殿弼 《东方论坛》2010,(6):73-79,85
在1980年代戏剧探索大潮中戏剧家们顺应人类更深刻地认识本体、完善自我的社会心理和文艺思潮,将探索方位"向内转",将笔触聚焦在人的内心世界,于是应运而生出一批心理型探索戏剧。它们着力深度剖析人的灵魂空间,尽展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无穷的差异性、复杂性、变异性。这对沿袭千百年的从外部性格特征上塑造人的传统观念产生强大冲击,使人的心灵从长期封闭状态走向对外开放,是戏剧思维的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显现出探索戏剧秉具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982.
矛盾修饰法心理距离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矛盾修饰法主客体在构建和阐释过程中蕴含心理距离。距离二重性反映了现代人的双重聚焦思维模式,产生了特殊了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83.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录用了大批本科、硕博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关系到高校的竞争实力。为此,本文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心理特点为切入点,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探索寻找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策略,以求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真正成为高校发展的力量储备。  相似文献   
984.
心理疏导疗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医学的相关著作中有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为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结了这些文献中的记载和论述,并从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方面讨论了其与疏导治疗理论的关系。继承和发展中医心理疏导治疗思想,可更好地促进心理疏导疗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5.
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上,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只有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大学生接受能力,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才能激活大学生的接受意愿,通过课堂内外多种渠道和途径,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86.
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理资本契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许多企业文化与员工实际脱节,不能达到企业文化的预期效果。基于对企业文化、员工心理资本、契合的界定及分析,引入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理资本的契合影响因素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结果变量,探讨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理资本的契合关系,构建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理资本契合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987.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演进,中澳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澳人民在跨文化交流中有哪些心理体验,文化心理差异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如何创造更加适宜的异文化环境,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和谐,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从中澳跨文化交流项目的第一手资料入手,对比分析中澳两国人的文化心理差异,并对中国文化进行一定的审视与反思,使中澳双方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中体认彼此的文化,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为不断增加的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88.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has been enormously enriched by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Yet despite the fact that some theorists have developed specifically “social heuristic” (Gigerenzer, 2008) and “social intuitionist” (Haidt, 2007) theories of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 and despite regular appeals to the findings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has largely neglected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 I provide a brief sketch of these dimensions, and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 in moral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989.
Most decisions in life involve ambiguity, where probabilities can not be meaningfully specified, as much as they involve probabilistic uncertainty. In such conditions, the aspiration to utility maximization may be self‐deceptive. We propose “robust satisficing” as an alternative to utility maximizing as the normative standard for 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in such circumstances. Instead of seeking to maximize the expected value, or utility, of a decision outcome, robust satisficing aims to maximize the robustness to uncertainty of a satisfactory outcome. That is, robust satisficing asks, “what is a ‘good enough’ outcome,” and then seeks the option that will produce such an outcome under the widest set of circumstances. We explor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robust satisficing is a more appropriate norm for decision making than utility maximizing.  相似文献   
990.
通过以团体心理咨询为主,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结果证明,接受心理健康辅导的贫困生比不采取心理辅导的同学在自尊、社会交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等多方面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