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2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301篇
理论方法论   115篇
综合类   1596篇
社会学   15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There is a gulf between the analytic and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ross-culturalists' functioning that is reflected in the split between explicit scientific rules for studying the culture of others, while following an informal oral tradition for considering our own cultural makeup. This article discusses both a possible strategy for correcting this situation and the barriers that are likely to prevent such a correction. Structured cultural self-study procedures are presented as a possible resource in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these have already proven highly effective in teaching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to undergraduates. Fostering commitments to standardized self-study and to applications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currently not likely to flourish due to complex academic and epistemic traditions, discussed as six cultural self-masking factors. A specific self-study protocol is offered to provide a beginning point for generating improved reflexive methods and for individual trial use. Through disciplined reflexivity, benefits might emerge in the form of better bias control in research, enhanced external validity, and a new theory about the interplay of investigators' self-knowledge and the conduct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22.
甲午战争是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的重要标界。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出现于甲午战后。甲午战争推助了中国政治心态的转换 ,加速了中国政治价值观的革新 ,促成了知识精英政治人格的激变  相似文献   
23.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认知学习论运用在教学中. 强调新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 在分析 <计算机网络> 课程知识点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 介绍了将新知识植入学生认知结构的讲授方法. 并探讨了几种固定新知识的链条和扫除学生认知结构断裂点的途径.  相似文献   
24.
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盲目消费的趋势,因此,经常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就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现代信息加工学派的认知心理研究与社会认知心理研究试图揭示人类认知的心理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人类认知发展阶段和过程,并按照认知发展阶段和过程来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帮助人们优化认知图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6.
招呼语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口语.在中国,招呼语的得体使用已成为个人修养和风度的标志,并能够使运用人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社会招呼语的类型和招呼语运用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招呼语所显现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它在日常交际中不可忽视的沟通功能.  相似文献   
27.
试论建筑防灾中的人群管理和应急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视角分析紧急灾难情况下人群的心理反应,阐明控制人群恐慌的人群管理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人群管理方法在建筑防灾方面的有效性,进一步论述了应急管理在国内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28.
大众消费心理与网络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消费个性化、消费行为及价格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当代大众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趋势 ,探讨了网络营销企业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心理优势及消费者、引导消费自信等方面存在的心理不足。认为网络营销时代即将到来 ,但企业和消费者还应对网络营销进行权衡利弊 ,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29.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行为.审美活动中的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欣赏者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审美进程中.社会促进是影响个体审美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相比于社会促进,从众行为对审美主体的影响要更广泛而普遍、全面而深刻.导致审美从众的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审美从众的社会心理机制是暗示和感染.  相似文献   
30.
过失犯罪的发生在于人在认知活动中对引起过失犯罪的危险的注意的欠缺。注意是一种伴随着认知过程中的具有“前置”性的心理状态。人认识任何事物,都要首先对该事物施加注意,没有对某事物的注意就不能对其认知。因此,各种心理因素影响认知首先就要影响注意。错觉、情绪和情感、不良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遗忘等心理影响注意,改变注意的指向,对应当注意避免的危险没有注意,或者没有充分注意,或者不能注意时,就造成了注意的欠缺,从而构成过失犯罪。注意欠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转移型的注意欠缺、分散型的注意欠缺、不能型注意欠缺、拒斥型的注意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