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6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6篇
人口学   46篇
丛书文集   358篇
理论方法论   133篇
综合类   1957篇
社会学   229篇
统计学   2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五十年来情绪人类学发展综述——心理人类学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心理学学科理论和实践资源的汲取,随着心理学逐渐对以往科学主义、本质主义的扬弃,将现象学、认知论纳入到学科反思、人类学研究也开辟了注重个体内在化情绪的人类学研究,形成了如今颇受瞩目的情绪人类学领域。阐释学大师格尔兹对于情绪关注的研究,启发后辈学者,心理人类学正越来越多地将情绪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揭示他者文化蕴藏的深意。  相似文献   
62.
现代民族素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民族素质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智能素质在民族素质结构中的作用、体能素质与智能素质的关系、智能素质和传统文化及民族历史积淀对民族心理、意识素质的影响等方面,对民族素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3.
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  相似文献   
64.
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论证了增进心身健康(潘菽的心身理论)是城市园林的首要功能,并以园艺疗法为理论基础拓展其内容为生态心理疗法。提出了城市公园是否可将少部分的草坪区革新成全民健身的乐活角的问题。在举例宋明时期以疗养心身为目的的园林典范的基础上,综合园林史、中医史、社会生活史论述了生态心理疗法治愈心灵创伤的机制作用;再以现代城市公园为例,阐释了推广乐活角的可行性和改造设计草坪景观的方法;最后,总结了当代城市社会心理疾病增多的现实以强调实现生态心理疗法推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5.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积极品质;追求个人的自我价 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预防大学生思想意识淡薄;激发个体积极力量等方面有着契合点。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批 判性吸收积极心理学成果提供了可能,但应寻求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66.
从高本汉最早的著作开始就把中国音韵学和方言田野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中古音的构拟和间接的上古音研究方面,方言资料是相当重要的角色。早期的方言田野调查以字音为主,后来认识到俗传词才是探索方言历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心理学出发,这三方面的工作除了物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努力能够被个体准确感知和把握.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领域包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的研究以及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解决和处理好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8.
流行语语义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流行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语义的变异而产生的。流行语语义变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语义映射、语义别解和语义模糊等。  相似文献   
69.
Some contemporary women can experience non-ordinary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when childbear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ring a ‘transpersonal’ frame to these non-ordinary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hereafter: NOSC).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movement in Western science that studies ‘religious’, ‘peak’ or ‘healing’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ocial contexts. Between 2001 and 2006 in Auckland, New Zealand, while engaged in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I collected stories from mothers, fathers, and midwives who had participated in transpersonal events during childbirth.I will compare the local women's NOSC with ethnographic accounts of spirit-poss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ndigenous midwifery then revisit and reconstruct the witch-hunts of Medieval Europe from this perspective. Midwives are encouraged to learn to identify and support women's NOSC during labour and birth as many women find strength and wisdom by passing through these states in labour. The subject is also critical to men, whether they are present with women and birth as fathers or health professionals. The hoped for result of this inquiry is to revalorise NOSC among birth-giving mothers, and to educate birth attendants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70.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something important, and something social, is missing from contemporary accounts of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neuroscience and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Contemporary accounts of social cognition focus on cognition directed towards social objects, that is, towards persons and social groups. In contrast,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ccounts of socially engaged cognition focused upon beliefs and attitudes oriented to the represented beliefs and attitudes of members of social ‘reference groups’ and directed towards both social and non‐social objects. I argue that this earlier conception of socially engaged cogni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neuroscience and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since it poses a challenge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these 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