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0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159篇
管理学   37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8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82篇
丛书文集   1130篇
理论方法论   835篇
综合类   6328篇
社会学   1333篇
统计学   8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692篇
  2013年   973篇
  2012年   716篇
  2011年   844篇
  2010年   630篇
  2009年   576篇
  2008年   597篇
  2007年   729篇
  2006年   636篇
  2005年   546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386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述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在服务方式、读者教育、服务对象、资源提供、与读者的关系以及馆员的知识结构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指出高校图书馆应该通过建好图书馆网站,丰富数字资源,提高读者网络检索技能,优化馆员的知识结构,进而深化读者工作。  相似文献   
72.
党的作风集中体现着党的形象 ,党的形象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人心的向背 ,由此可知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要搞好新形势下的党风建设 ,惟有对现阶段党风建设面临的有利和不利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才能找出党风建设的良策所在 ,使党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3.
供给机制不完善是造成公共产品供求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现行单向的决策机制、一元的供给主体和垄断性供给方式带来诸多弊端。创新供给机制,建立自下而上多利益中心决策机制、建立包括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在内的多元化供给主体机制和供给方式。法律规制中应赋予不同利益组织参与决策权,主体间供给责任分配。规制法律既有公法还包括私法,并遵循双重利益平衡和充分竞争原则。  相似文献   
74.
文章基于一项关于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意愿的全国范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文化事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这5种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需求意愿及不同特征农户需求意愿的差别、农户对5种农村公共服务各个方面要素的需求意愿以及农户对5种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优先序。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5种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需求意愿并不相同,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需求最强烈,不同特征的农户的需求意愿也不相同。另外与其他农村公共产品相比,农户对文章所研究的5种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意愿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75.
“台湾老兵”问题是历史留存于海峡两岸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问题,而婚姻问题又是“台湾老兵”中最突出的问题。文章以浙江籍“台湾老兵”为个案,调查了他们去台湾前后的婚姻状况,并分析了造成大多数“台湾老兵”在台湾孤单度过大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6.
教育服务是服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讨论教育服务的定义和服务产出的数量单位。研究教育服务的核算范围和计算教育服务产出价值的方法,以及教育服务的质量调整问题。最后,举例使用产出指标方法计算教育产出。  相似文献   
77.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scientists, managers, lawyers, public policymakers, and the public must decide how to value what is provided by, and is a conseque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Western” scientists have clear definitions for th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ecosystems provide, we contend that these categories do not encompass the full totality of the values provided by natural resources. Partly the confusion results from a limited view of natural resources derived from the need to monetize the value of ecosystems and their component parts. Partly it derives from the “Western” way of separating natural resources from cultural resources or values, and partly it derives from the false dichotomy of assuming that ecosystems are natural, and anything constructed by man is not natural.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previous assumptions, and suggest that because cultural resources often derive from, and indeed require, intact and unspoiled natural ecosystems or settings, that these values are rightly par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distinction is not trivial because of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cleaning up chemically and radiologically contaminated sites, on restoration of damaged ecosystems, on 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s, and on long‐term stewardship goals. All of these processes depend upon defining natural resources appropriately. Several laws, regulations, and protocols depend upon natural resource trustees to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on trust lands, which could lead to the circular definition that natural resources are those resources that the trustees feel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Where subsistence or tribal peoples are involved, the defin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broadened to include those ecocultural attributes that are dependent upon, and have incorporated, natural resources. For example, a traditional hunting and fishing ground is less valued by subsistence peoples if it is despoiled by contamination or physical ecosystem degradation; an Indian sacred ground is tarnished if the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is degraded; a traditional homeland is less valued if the land itself is contaminated. Our argument is that intact natural resources are essential elements of many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is aspect requires and demands adequate consideration (and may therefore require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78.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中若干问题之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法律制度,公众参与是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有效推行以及公共环境纠纷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有立法难以有效保障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权的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的范围和类型,扩大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效力。  相似文献   
79.
公法与私法划分理论是西方法律文化的重要成果,影响了人类从古至今的历史.其由古罗马法学家创立,中世纪一度沉寂至罗马法复兴得以延续,近代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中获得充分发展.20世纪后出现"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趋向,传统公法与私法划分理论发生动摇.  相似文献   
80.
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点的双重价值取向,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冲突不利于公共政策方案的选择和评价。幸福学的研究为公共政策的价值重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国的公共政策应将幸福确立为终极价值取向,从而形成由幸福、效率、公平构成的三维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