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1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6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406篇
理论方法论   83篇
综合类   2419篇
社会学   38篇
统计学   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齐善鸿  程江  焦彦 《管理学报》2011,(9):1298-1305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如果理论的基础性假设存在问题,其后续的展开就可能将问题进一步放大。西方传统管理理论隐含着"管理者是管理的唯一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的前提性假设,表现为管理主体对客体的单向指挥和控制。后来的参与式民主管理对此虽有修补,但本质并没有改变。由于剥夺了被管理者的主体性,导致了现实管理主客体间的恶性互动和双方主体性的扭曲和异化,并制造了管理中的一系列悖论。道本管理在认识和尊重主体性和管理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四主体论",对管理主体及其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破解了错误假设所导致的悖论,并通过机制设计实现了管理各主体之间良性关系的构筑,论证了管理从控制转向服务的必要。  相似文献   
32.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主体对首购意愿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匿名性和互动性特征使知识共享过程中共享主体的影响尤其显著.以有过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经历的消费者为样本,探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对消费者首购意愿的作用机理,分析知识共享主体特征对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以及消费者感知风险对消费者首购意愿的作用;通过在网上论坛发放电子问卷、滚雪球和街头拦截的形式回收有效问卷366份,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线性回归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共享主体的特征可以划分为发送者专业能力、关系强度和发送者社区地位3个维度,这3个维度通过感知风险正向影响首购意愿,产品涉入度对共享主体与感知风险的负向关系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该结论为企业在虚拟社区进行有效的口碑营销及危机公关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3.
人类文明由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认知与态度实现了以下四种转化;(1)从统治型权力观到服务型权力观;(2)从单向性权力观到双向性权力观;(3)从全能权力观到有限权力观;(4)从强制性权力观到说服性权力观。  相似文献   
34.
专题化运作是一种编辑策略或编辑模式的主要体现,在常规栏目基础上通过对学术栏目的优化,提升期刊的学术品位和竞争力。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一是笔谈栏目,二是专题栏目。专题化运作是提高学报学术品位、创造精品力作和开拓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和增长点,强化学报的学术导向,促进编辑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专题化运作应注意:专题栏目定位要准确合理;建立和培育一个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专题化运作与办好常规栏目相结合;专题栏目要密切关注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5.
以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实践为背景,从现代性的视野中考察铁凝作为启蒙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及其创作,可以揭示在80年代特殊的历史时刻和政治意识形态空间中,铁凝与其他知识分子由于身份、代际和经历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文学话语和意义。铁凝初期创作中以强烈的知识分子主体意识和理性启蒙精神,通过对少女香雪、安然的塑造建构了真正意义上现代性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主体形象,使《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新时期文坛首先发出了“立人”的声音,并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开启了新时期文学“个人化”叙事的源头。  相似文献   
36.
实现多元社会治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适应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对实现多元社会治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实现多元社会治理必须立足国情,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着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以及建立多元主体治理责任分担和良性互动机制,以此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7.
依告知同意原则构建的个人数据保护制度面临着过度收集、擅自披露与滥用等问题的严重挑战。公权保护路径存在监管力度、范围及效力的局限性,而传统侵权法上的损害观念架空了数据主体的私法救济权利。因此,为保障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扩张侵权法上损害的含义。法律上可予赔偿的个人数据损害应延及两类新型损害:数据主体遭受次生损害的风险,以及社会分选歧视、数据监控、自动化决策等造成的人格利益减损。在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为解决风险与人格利益减损所产生的经济量化与举证责任之困境,《个人信息保护法》应采用知识产权法中广泛适用的法定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8.
Does uncertainty about an outcome influence decisions? The sure-thing principle (Savage, 1954) posits that it should not, but Tversky and Shafir (1992) found that people regularly violate it in hypothetical gambling and vacation decisions, a phenomenon they termed “disjunction effect”. Very close replic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versky and Shafir (1992) were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N = 890, MTurk). The target article demonstrated the effect using two paradigms in a between-subject design: here, an extension also testing a within-subject design, with design being randomly assigned was added. Thes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findings for the “paying to know“ problem (original: Cramer’s V = 0.22, 95% (CI) [0.14, 0.32]; replication: Cramer’s V = 0.30, 95% CI [0.24, 0.37]), yet not for the “choice under risk” problem (original: Cramer’s V = 0.26, 95% CI [0.14, 0.39]; replication: Cramer’s V = 0.11, 95% CI [−0.07, 0.20]). The within-subject extension showed very similar results. Implications for the disjunction effect and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theory are discussed, and a call for improvements on the statistical understanding of comparisons of between-subject and within-subject designs is introduced. All materials, data, and code are available on https://osf.io/gu58m/.  相似文献   
39.
未清晰地认识和定位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者的关系,未处理好三者的分工与衔接,是造成我国环境多元治理模式难以落实的关键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依赖传统政府管制模式的路径,以致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而轻视企业、社会公众作为治理主体的力量,导致其他治理主体参与环境治理法律机制的缺失。比较分析三者存在的障碍,提出落实环境多元治理模式法律保障的建议,从而构建起三者相互协作、共同治理环境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0.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具有其特点,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以教学方法为重点,以教师主导促进学生主体,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专门针对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且提供教学实践中必要的细节的方法和原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使“学生主体”的理念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