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5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87篇
管理学   40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0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263篇
丛书文集   911篇
理论方法论   246篇
综合类   6474篇
社会学   411篇
统计学   25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526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59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434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634篇
  2006年   654篇
  2005年   575篇
  2004年   608篇
  2003年   656篇
  2002年   644篇
  2001年   588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运用平衡记分卡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顾客视角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成本管理作为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应考虑顾客对质量的经济性要求,在质量管理时应从产品提供者的质量管理转变为产品使用者的质量管理。本文从顾客角度出发,在分析传统质量成本模型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顾客维度的质量成本管理修正模型,并对优化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借助网络媒体持续关联与聚合、发酵与扩散,极大地影响着公众的情感和态度,易引发集体非理性恐慌,网络时代信息扩散和迭代呈现全新特征和趋势,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结合“土坑酸菜”事件,利用Python技术获取媒体原始资料,对资料进行扎根编码分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机制模型。根据编码结果识别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六大主范畴,包括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有效的)组织动员、社会控制、风险放大,将主范畴内容纳入价值累加理论六大因素中,分析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是以突发事件为分界点,分为前期蓄势、中期造势、紧急处理三个阶段,前期蓄势和中期造势阶段通过多轮循环相互反馈影响,最终放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在整个风险扩散过程中,网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的“社会放大站”,其加速了信息传播,强化了公众风险感知。本研究运用价值累加理论、基于宏观和微观整合层面,细化探究了网络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的完整过程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风险放大SARF研究框架,为相关研究做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使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电商参与对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和KHB方法剖析电商参与促进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商参与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概率,同时增加了多重质量认证的可能;参与电商通过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意愿、增加农产品市场信息以及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三个途径影响农产品质量认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商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推广等对策,以此促进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葡萄酒等级是全球葡萄酒行业的关注点。在旧世界葡萄酒等级表达中,产品等级不仅反映产品内在质量,还与具有质量风格的地理特征紧密相关;新世界葡萄酒等级表达中,葡萄酒地理特征仅表示产品来源真实性,葡萄酒质量以产品口感为基础并满足消费者消费偏好需求。葡萄酒官方等级分级具有从产区到列级酒庄的纵向化结构,葡萄酒等级分类具有从品种、年份到酒庄的横向化结构,前者分级以生产者视角下“为何分级”并同时聚焦分级内生形成关键要素,后者分类以消费者视角下“为何分类”并锚定产品质量的某一关键要素,两者之间关注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给国际葡萄酒市场创造竞争空间,形成一种质量表达的实践共创、智慧共存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15.
学习品质是帮助幼儿获得积极学业成就的内在机制,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深入探究幼儿学习品质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CMA3.7软件对34项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学习品质与家庭因素呈现显著正相关。不同学习品质纬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排序为:想象与创造、坚持与专注、反思与解释、主动性、好奇心与兴趣。具体而言,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参与程度以及家庭投入与支持对幼儿学习品质发展有显著影响。此外,性别与年龄对幼儿学习品质不同纬度的发展水平具有显著调节效应。主要教育建议:家长应在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关注,重视与幼儿的亲子互动,提高家庭支持和投入力度,并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从而促进其学习品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ssues associated with outdoor air pollution, such as ozone, sulfur dioxide, and other pollutants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are an area of growing concern for both policy official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news media, new health data, and public debate o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clean air regulations have raised the importance of air quality in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While public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have been studied thoroughly dating back to the 1960s, little empirical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ain the spatial aspects of these perceptions, particularly at the local level. Although recent studies suggest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setting are important in shaping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the roles of proximity,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tion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This study seek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factors shap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by examin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 risk perception, the role of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forming these percep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and scientifically measured air pollution. First, we map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 air quality perception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cross the Dallas and Houston metropolitan areas. Next, we explain these perceptions through local contextual factors using both bivariate correlations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s a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ir quality based on readings of air monitoring stations. Instead, perceptions appear to be influenced by setting (urban vs. rural), state identificati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ge, race, and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nd provide direction on how further research can provi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contextual factors influencing public 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17.
南长森 《唐都学刊》2000,16(4):128-132
继续教育是我国为实现现代化尤其是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所进行的新型教育。本文从知识经济与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上论述了继续教育对教师素质进行转换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基本内容以及转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during the 1980s,urban population growth outstripped rural growth, andby 1991, most of the region's population resided inurban areas. Much of this urban growth involvedestablishment of unplanned housing with inadequateinfrastructure, which resulted in rising pollu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quality in urban populations of the Amazon in 1980 and1991, and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urban populationsin 1991.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qualityin the region deteriorated during the 1980s as theproduction of and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rose while resources to ward off hazards eroded. Thefindings also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quality wasparticularly poor in more rapidly growing urbancenters. The urban Amazon may not afford an adequatestandard of living and this may generate out-migrationfrom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优生优育有直接的重大影响 ,因此 ,提高妇女素质是全民族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大学教育自身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如何构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符合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的教育平台,充分体现大学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