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54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142篇
理论方法论   86篇
综合类   747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discursive codes and demands associated with ‘bureaucratic and entrepreneurial regimes’ of work and career organization shape the work, careers and subjectivities of management graduates. The study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30 narratives of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who graduated from an Austrian business school in the early 1970s or 2000s. Its insights suggest that variegated discursive codes manifest in the graduates’ articulated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subjectivities, thereby challenging established assumptions regard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ork and careers. While the practices and subjectivities of the 1970s graduates are often informed by codes and demands ascribed to ‘entrepreneurialism’, those of the 2000s graduates are infused with several codes commonly portrayed as ‘bureaucratic’.  相似文献   
52.
邢崇 《民族学刊》2020,11(4):52-58, 129-130
传统藏戏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统一,形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被藏民族一代代接受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多种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对抗、冲突和矛盾,形成具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和强大的审美冲击力,使接受者产生共鸣,在艺术的审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在传统藏戏中,主客体巨大反差产生崇高美,体现出藏民不屈的超越精神,以及克服和战胜恐惧后的心灵慰藉和平静;传统藏戏采用佛教逻辑叙述故事,集中体现藏民的人生姿态和精神信仰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凸显世俗的人性美;藏戏以美的艺术形式和程序化的艺术表演再现普通大众的味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最终达到宗教教化的目的;藏戏中戏师的理性讲述与演员的感性表演形成对照,让受众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对于人物与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反思;藏戏重复与回环的情节设置使故事情节发展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思想更鲜明,形成了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53.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多年,其公正性屡遭质疑,根本原因在于对该政策的根据缺乏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事实上,理性约定和平等原则构成其法律基础,循环累积因果论和帕累托最优为其提供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唯有从这两方面厘清该政策的正当性根据,方可消除种种分歧以及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的异化和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54.
本文认为讲道德时应讲理性,愚昧无知与道德不相容,要注重利益的比较与权衡,关爱他人也应注意其后果。文章还对法律与道德关系、义利之辩、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经典命题作出自己的分析。  相似文献   
55.
朱自清散文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温柔敦厚之美”,而对其散文的现代理性精神则很少关注。从文化与散文相结合的角度,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具有四个方面的现代理性精神,即个性自由精神、民主科学精神、专业学理精神和批判重建精神。这四个方面表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具有的现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6.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其哲学理念来看,马克思哲学有三大主题,即理性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哲学的历史实现、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批判分析方法、走向自由历史。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终结了传统哲学中理性自律的形而上学,强调哲学在历史中的实现,将哲学批判推进到历史批判。在这一哲学转向中,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的核心主题。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中,马克思要揭示的是资本运行中的内在矛盾以及人们如何从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自由历史,只有这时,属人的历史才得以真正地展开。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指归。马克思哲学的三大主题,既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深层透视,又体现了对现实资本主义历史的批判反省,是我们透视当下社会与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7.
统计代理制的理性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放华 《统计研究》2007,24(5):93-96
基层统计是中国政府统计的基础,提高警惕基层统计质量是提高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而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基层统计管理制度又是提高基层统计质量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基层统计环境发生了全新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必须建立基层统计代理制,基层统计代理制是统计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分工细化,统计利益市场化和统计工作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建立基层统计代理制具有法律可行性,技术档行性和经济可行性.随着统计代理制的实施,我国基层统计的数据来源将会更有保障,数据质量将会稳步提升,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促进我国统计事业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58.
论述了Eisenstein判别法的若干具有实用价值的推广形式,并把Eisenstein判别法推广到了整环上.  相似文献   
59.
亚当·斯密是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将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他的价值理论,在今天看来,都还有些合理的成份。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正是他对亚当·斯密价值论研究基础上创新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本文将阐述亚当·斯密价值论的合理内核和缺陷。  相似文献   
60.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major UK Government priorities—reducingunwanted teenage pregnancies and supporting teenage parents,and improving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young people in andleaving local authority care—has been the focus of recentresearch. The overall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factorscontributing to early pregnancy and parenthood among young peoplein and leaving local authority care; to determine the kindsof support available to these young people; and to identifywhat enables or prevents the delivery of the support they need.Via in-depth interviews, and in four contrasting geographicalarea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young people and service providersacross England. This paper analyses data of relevance to theexperience of young fathers who have been looked after—toconsider how the needs of these young men might be better addressedthrough policy and practice. In-depth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young fath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highlighted three key aspectsof their experience that must be addressed if future needs areto be better provided for. These are: social exclusion, trustand more flexible forms of service provision. The implicationsof these issues for future policy and programme development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