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0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4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349篇
理论方法论   100篇
综合类   1950篇
社会学   51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5 毫秒
31.
对中国现代化持续起影响制约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非理性地对待传统;急躁冒进;现代化缺乏全面系统性。通过分析史实得知:中国传统与现代化并不相悖,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石,“西化”的结果必然是“虚化”;急躁冒进使改革难以深入、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超越国情;现代化缺乏全面系统性使其在推进过程中出现重心轮回。  相似文献   
32.
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和平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三场伟大革命。三场革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开启了现代化潮流的历史闸门,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新和平革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33.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集中国现代化变革的先驱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运动肇基人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与多变的时代一样,其文化思想也几经变迁,他处心积虑几十年探索中西文化问题、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给后人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理论思考。中国文化的前景必然是选择现代化,一方面它将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最大限度且毫无条件地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实现创造性的综合与再铸。  相似文献   
34.
确立精品意识,创立品牌期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学报要创立品牌期刊,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二要确立精品意识,争创品牌期刊;三要坚持学报的特色化;四要在学报编排上坚持国际化与规范化;五要全面实现编辑技术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35.
毛泽东所追求的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它不仅仅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使社会整体从传统化为现代,它更是要在中国的现实国情基础上,尝试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在人类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两者相互促进.各国人的现代化发展除了具有相同的共性外,也会有不同的个性.因为人的现代化发展依赖于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必然会打上各国现代化的主体--本国人的印记.该文试图通过文化传统、现实差别、国际环境3个方面来分析当今时代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7.
现代化是近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的最基本主题。现代化的发展是多重因素推动和作用的结果,政党对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不仅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同时也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9.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近年来,国内、国际形势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均发生了新的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益凸显,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已然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色。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十九届五中全会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色。其中,“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得尤其鲜明。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动诠释。约言之,时代场域、崭新图谱、价值意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三维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40.
20世纪初所发生的“视觉现代化”(modernising vision)转向源于自19世纪以来传统的视觉概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旨在将人们从过时的观看习惯中解放出来,视觉的本质不应主要被理解为给定可见世界的机械再现模式,而应该从根本上被理解为由文化构造的、具有历史多样性的感知数据的生产性过程。现代艺术试图通过艺术品本身来创造一种现代化的视觉形式,艺术作品被定义为实现视觉现代化的手段或工具,画家试图用艺术来表达一种新的视觉观——观看中充斥着时间的流动,而绝不仅是一个明确的视觉顺序的实现;观看不是一个视觉固定化过程,而是更加有意识地、集中地观察世界。从丢勒式的空间中心透视观到塞尚式的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多重透视观,后者更加强调了观者的参与和观看的过程,这种观看方式的变化也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变化。视觉现代化的探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