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0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2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0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597篇
理论方法论   157篇
综合类   3150篇
社会学   130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论中西诗学中自然美观念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自然美观念的产生都源于人的觉醒,但不同的文化环境使中西方在对待自然审美上出现众多差异,"比德说"和"移情说"就是代表之一。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文学上,呈现出西方重外省、中国重内省,西方文学作品表现物我分离较多、中国文学作品表现物我合一较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2.
根据翻译美学的原理,从美学视角分析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探索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即文学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相似文献   
123.
超越是戏剧悲剧和小说悲剧的共同特质。肖洛霍夫的小说在生命力的表达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形成了独特的小说悲剧的超越方式——生命的回溯意识。它的超越方式与俄罗斯古典的或同时代的小说迥异,超越的实体性内容与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有着截然的差异。它的出现完善了肖氏的悲剧程式,是对悲剧艺术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4.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公苔丝的形象,其文中所描写的苔丝出外谋生和一失足千古恨的悲剧,具有巨大的悲剧研究的社会价值。通过从社会和个人性格两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使读者在理性地欣赏其作品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营造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5.
作为转型期的代表人物,尼采把"生命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其"生命美学"的思想表现在:以"梦"和"醉"的审美状态拯救生命,以"人"本位的艺术再现生命和以"超人"的审美理想扩张生命。尼采的生命美学思想充分表现了他对人之欲望的尊重,对人之能力的重视,其思想因其"生命"的内涵有着更加强悍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6.
晚清小说的类型很多,既有中国传统的小说类型,又有引进西方的新类型。文章对其中主要类型如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传奇弹词(小说)、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短篇小说、理想派和写实派小说等作了历史探讨,并从总体上对晚清小说的类型规范性作了简要评论,同时阐释了小说类型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7.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从现代工商文明之批判、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之解构、主题之不确定性三方面等后现代视角入手阐释了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指出艾米丽一生受到父权、家庭、传统与新兴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多重压制与迫害,人性严重扭曲,丧失了自我;在充满宽容、理解的民主人道主义社会建立之前,其悲剧命运无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8.
基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基础之上,邓以蛰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学理论尤其是黑格尔的艺术美学思想来观照中国的传统艺术,从而在艺术本质观、艺术方法论上实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超越并且建构了富有本土话语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9.
美丽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视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由来以久,但现在来看事情并非如此.悲感现象里的哀怨表现是审美文化中的下品,作为对生命力的肯定的英雄悲剧也并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颠峰.只有与幽默感相通的忧郁体验,才能凭藉其生命深度达到审美意识的极限.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人们在审美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0.
田强  徐君 《阴山学刊》2006,20(4):83-84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从创新教育的美育价值角度看,在高师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工具,并具有推动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