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9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83篇
民族学   113篇
人口学   89篇
丛书文集   687篇
理论方法论   255篇
综合类   4487篇
社会学   107篇
统计学   7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441篇
  2006年   444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376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use of the print media to justify the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address individuals’ concerns about the vitality of regional variet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e., Cantonese) in its coverage of the Protecting Cantonese Movement (July 2010) in Guangzhou.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a relatively reconciliatory response to the Movement, which apparently contested the relevant language policy. However, the media texts maintained the national policy of promoting Putonghua as inviolable, whereas they assigned Cantonese the role of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tradition and stressed that the rise or fall of particular regional language depended o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 Such media discussions showed that the state carefully managed relevant discussions about the vitality of regional Chinese varieties within the discursive space defined by legalistic, 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ourses. These discursive boundaries reflect the dominance of linguistic instrumentalism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language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52.
Abstract

It is a truism in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issue linkage promotes regime 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applies this idea to the transboundary lower river Meuse and finds its history of integration to be a tortuous one. Contextual political factors have at times promoted integration, at times fragmentation. The path towards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n, has not been not linear, but has consisted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of (Meuse–Scheldt) river linkage and issue linkage, but also counterlinkage and non-linkage. Clearly linkage is not necessarily positive. I will argue that this does not need to be problematic, but suggest accepting more complexity in the analysis of river integration. I propose a way to create some order in the many available concepts of linkage to map out the role of linkage in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53.
通过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口资源、文化、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资源等发展的基本情况,梳理深圳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需求和潜力,为深圳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4.
论区域经济集群——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之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在全球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出现并得到了程度不一的发展,但是,产业集群理论无法全面解释和指导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区域经济集群的概念,并对其范畴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使产业集群理论在外延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成为能够比较全面解释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55.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0,16(4):63-66
传统文士在春秋战国崛起时,对道与势的态度经历了由对道的恪守到对势的依附的转轨过程。汉以后,由于儒术的强化、引导、依附权势成为传统文士人格的普遍特征。“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就是这种特征在西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自然显现。与文学史上其它文士集团相比,“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表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56.
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从新中国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30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并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主张重点发展内地工业,通过均衡布局,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它是历史、时代和制度的产物,我们要辩证看待,它对今天仍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7.
高旗 《学术探索》2012,(10):30-33
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考量云南边疆民族区域自治中,少数民族权力保障的状况,观察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权力是否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机制得到恰当的表达和关护,是云南民族区域自治深化运行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8.
信息混沌环境下区域物流能力盲数测评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岳峰  刘伟 《管理学报》2010,7(3):418-422
以盲数作为数学工具建立了区域物流能力的盲数测评模型.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构建区域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层次分析体系;然后采用改进的Delphi法建立模糊一致判断矩阵,确定各构成要素的权重;再将专家的评分结果表示成盲数并计算盲数均值;最后采用加权评分的方法得到区域物流能力总的测算值.设计了一个算例,算例表明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59.
提高能源消耗产出效率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机扰动和外部环境是研究能源消耗产出效率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传统的DEA模型无法剔除非期望产出对效率值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四阶段Bootstrap-DEA-Malmquist模型,采用199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松弛指标调整能源投入,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对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扰动,并借助Bootstrap随机抽样法进一步减小由于样本差异造成的影响,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测算了中国能源消耗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和随机扰动对能源效率的估算具有显著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后得到的能源效率值、技术效率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调整初始投入后的技术进步值有所上升。此外,考虑环境因素时,能源效率值下降,但是进一步运用Bootstrap随机抽样法消除随机因素的影响后,能源效率值有所上升。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从能源效率与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剥离,获得更为准确的能源效率值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值。  相似文献   
60.
基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在一般随机Ramsey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包含房价、收入和财富的住房消费函数,利用2002年至2013年3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步System-GMM估计方法考察我国房价波动和居民收入水平对住房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房价波动对全国居民住房消费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滞后期和当期房价波动与当期住房消费负相关,挤出效应明显;未来一期房价波动与住房消费变化方向一致,存在积极的财富效应;此外,房价波动对东中西部各地区居民住房消费的抑制作用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抑制效应最为明显;滞后期住房消费与当期住房消费变动方向一致,人均可支配收入波动和人均年底储蓄余额对我国人均住房消费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