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供应链中转节点物流能力计划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晚霞  马士华 《管理学报》2008,5(2):183-187
针对供应链中转节点的物流要素能力中的处理能力、流通量等决定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且采用排队论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具体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使得系统利润最大的中转节点的最优处理能力及最优流量。这一理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供应链物流能力中连线的流通能力、各环节能力的匹配等决定因素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于确定企业的物流要素能力指标中的处理能力以及流量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2.
在车联网中,用户节点通过中继节点与Sink节点建立连接并传输信息时,存在端对端吞吐量较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稳定的车联网最佳中继节点选择方案,在对车辆节点的位置建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车辆在运行中的稳定性因素,最终通过选取最佳中继节点来提高节点之间的吞吐量,并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证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提高了节点间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33.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扎根于真实情境的研究方法,其在反腐败领域的运用,具有独特的价值。既可以解决反腐败一线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反腐败工作的质量及一线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促进其职业发展;又可以在强化反腐败一线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增强其职业成就感的同时,推进反腐败研究范式的变革,推动反腐败理论的发展。在反腐败领域引入行动研究方法的关键节点主要包括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实施者、研究的全过程以及研究成果的运用等。而将反腐败领域引入行动研究方法应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三,即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现反腐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合作研究,尽可能推进多维度的行为反思等。  相似文献   
34.
物流节点的布局和设施选址是整个物流网络构建的关键环节。采用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数据挖掘模型,能够使整个物流网络布局和设施选址对于未来的情况具有预测性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35.
介绍了一种基于最少节点的直线拟合非圆曲线新方法,它采用面积偏差来分析、评价拟合误差,在节点计算时用最大偏差来控制拟合误差。拟合误差一定时,这种方法具有节点数少、计算工作量小和编程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6.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现代数字电力系统实际,继电保护原理的分析应建立在微机保护装置基础上来讲述.同时,应积极引入现代电力系统中的新原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介绍了广域网环境下帧中继技术的规范和应用,着重讲解了什么是帧中继技术,以及它的优点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38.
为了提高三维数据网格的渲染效率,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四面体网格简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节点邻接笼模型的节点兼并算法作为网格简化的基本模式,同时解决了算法运行时产生几何错误的问题。文章在网格简化算法中引入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将网格的外形信息和标量场、矢量场都处理成数据场,并为各节点数据场定义参量和相应的阈值,通过优化阈值组合来获得保留所需的节点信息的简化结果。最后给出了算法的主要流程。算法实例表明,该算法对网格质量、网格形状的复杂度比较敏感;同时,该算法存在对网格简化路径的依赖;在优化阈值比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良好的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9.
转译(间接翻译或者重译)问题主要是由于处在源语和两种受语之间的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而引发的翻译问题。虽然直译更能获得读者的认同,而转译往往招来诟病,直译和转译在翻译实践中却意味着较为复杂的、略有差异的跨语际交往功能。转译现象在翻译历史上是常见的,以现代中国的歌德作品的翻译为例,虽然五四运动之后,直译逐渐变得普遍起来,20世纪前半期一直存在着歌德作品的转译现象,研究转译现象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0.
长期以来,学界和政策界主张通过弱化或消灭小农经济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继而推动快速城市化。然而,现实中小农经济不但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而且为中国的人口就业压力提供了弹性空间。弹性就业、精耕细作的生产优势和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成为小农经济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小农家庭“半工半耕”的弹性就业机制维持了城乡政治稳定,“接力式进城”模式塑造了有机融合式而非对抗式的城乡关系,“中农”为主的乡村善治格局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保障。事实证明,小农经济不是城市化的障碍,而是城乡有机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