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传统观念上,普通程序的庭审阶段一直作为诉讼程序的母体和核心,其对纠纷的解决始终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纠纷的日益繁杂,亟需多元化的解纷机制。审前程序因其各项主要内容之间形成的别致构造而产生了纠纷解决功能。不过,囿于立法、司法及观念等,学者在讨论审前程序的纠纷解决时,大多只关注调解,对和解及仲裁程序的重新选择等鲜有讨论。基于完善立法与充实司法实践考虑,探讨审前程序中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充分发掘审前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2.
公力救济是法治社会实现债权的最好方式。我国公力救济的方式主要有诉讼、仲裁和强制执行。当前我国公力救济中存在着保护范围有限和诉讼成本过高等弊端 ,应通过进一步完善诉讼和执行制度、加大执行力度、拓宽债权私力救济渠道等措施 ,加大债权公力救济的力度。  相似文献   
53.
信访制度尽管备受诘难,却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悖论的深层根源需在成本—效益的分析视阈内得以阐明。因而,强化信访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特征,并将其功能定位为权利救济的补充—过滤机制以及民意表达的启动—监督机制,是适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现状,使信访制度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外文化的相互渗透,非婚同居作为一种新的两性结合方式悄然兴起。虽然基于道德评判标准非婚同居行为具有不合理性,但从法律视角来看该行为具有合法性与存在的现实性。通过对非婚同居行为的理论研究和法律性质界定,参考国外的立法情况与法律规制,结合我国法律现状和社会实际,明确我国相关立法保障与政策规定,以期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规制非婚同居行为、防止损害进一步扩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5.
近年来,运动员的受教育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受教育权是运动员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运动员受教育权遭受不法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文章从法律的视角论述了运动员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一,理念认识不足;第二,立法层面非义务教育的主体范围狭窄、法律保障的内容体系不健全、责任机制不完善;第三,司法层面法律的可操作性差、缺乏法律救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应从运动员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加深运动员受教育权理念认识,完善立法、健全司法,切实保障运动员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56.
“上剥远非下补近失”不是个别观点,而是皮日休整体文学观的一个表征。这个文学观,由文学理想论、文学作用论、文学批评与创作论等三个分支组成,是皮日休作为唐末新儒家承前启后的中介人物在追踪并摹仿韩愈过程中形成的。三者散而为文学观的不同支点与不同侧面,合则为整体的文学观。皮日休的文学创作就在这种文学观中展开,而他的政治活动,乃至生平,也都在这种文学观的影响下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57.
对于艺术评论,理查德·沃尔海姆提出了评论即"补救"的观点,也即恢复作品原状的观点。与文学评论的概念相比,这一观点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沃尔海姆主要从反正两个方面对该论点进行了论证,提出了"修正"、"细查"等观点。此外,他提出了认知储存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他还对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的意图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58.
学生体育权利指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享有的受益资格、行为及意志的自由支配以及权益受侵害时获得法律保障的可能,是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作为保障学生健康的体育权利研究虽有较大进步,但作为保障学生体育权利最后防线一法律救济制度却甚少研究。文章试图对学生体育权利法律救济制度进行法学层面的剖析,以指出我国学生体育权利法律救济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学生体育权利法律救济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9.
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目前属于行政内部监督机制的一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性。本文在对国外和地区的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理论与模式介绍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进行探析,并从理论和具体制度上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0.
用人单位歧视性报复作为一种独立的就业歧视类型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不当解雇、降低职务、减少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我国法律虽然对之作出了禁止性的规定,但是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制。由于救济手段的缺乏,现有的法律规范不能提供理想的救济手段和救济结果,劳动者在遭受用人单位歧视性报复后难以得到有效地救济。为解决这一困境探求法律救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以法律规制用人单位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