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149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109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1327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9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十三五”规划正在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也进入了深化和攻坚阶段,对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行业和能源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背景,展望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并遵循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20年前中国煤炭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结果显示:在基准情境下,预计煤炭消费量将逐年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将逐渐放缓,能源消费结构也将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92.
选取实际建筑,首次有效地将居民建筑能源消费模型和DOE(Design of Experiment)实验设计法相结合,从微观层面对不同居民家庭住宅能耗进行多次模拟,分析不同居民家庭的人均能耗差异及导致差异的关键能源消费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能源消费行为会造成人均能耗的巨大差异,居住在同一建筑情况下,65岁独居退休夫妇的人均能耗是35~64岁之间并且有2名未成年人生活的工薪家庭的1.65倍,是25~34岁并且没有未成年人的工薪家庭的1.23倍。造成此差异的各个能源消费行为中,家庭成员数目对于居民人均能耗影响程度最大,其次分别为地理位置、居民年龄、空调最低温度设定及建筑空调覆盖面积。因此,合理引导并控制居民能源消费,政府需要在重点关注家庭能源消费区域差异性的同时,积极从居民家庭模式、居民年龄结构层面进行宏观引导,并且大力倡导居民在满足舒适度情况下合理控制住宅制冷温度及住宅空调覆盖面积。  相似文献   
93.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合同能源管理进行了充分肯定。合同能源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有助于提升节能效率。但是,合同能源管理民事纠纷在“十三五”期间呈持续增加态势,严重影响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通过梳理和分析312个有效案例,发现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存在节能量核定主体不明确、用能方不履行给付合同款项义务、用能方滥用合同解除权、长期性导致合同难以完全履行等问题。为了实现“十四五”期间的节能目标,应当通过明确节能量核定主体及其义务、强化合同款项支付约束机制、完善合同解除适用规范、克服长期性引发的合同风险等措施,有效解决合同能源管理民事纠纷,积极促进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94.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当前河北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差、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应借鉴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经验,从构建创新发展机制、提高产业集聚度、培育商业模式、强化保障体系等方面,全面促进河北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5.
国际政治的参与情境决定行动者的博弈行为类型,参与情境变迁将导致行动者行为发生变化。能源安全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核心议题之一。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凸显了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改变了二战后国际能源政治的参与情境,构建了行动者新的博弈类型,调整了国际能源政治行动者的博弈策略。为了有效应对国际能源政治的情境变迁,美国通过协调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关系,设置能源安全国际议程,最终确定了新的国际能源秩序。当前,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过程中,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政治的情境变迁以及国际社会的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6.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逐渐突显出来。避免能源引发的国家冲突,制定有效的能源战略,这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论文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出发,在分析了4大国能源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基本思路:构建和谐的中美关系;加大石油储备量以防台海有事;积极建立与印度的友好关系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积极发展中日之间的能源合作;加强对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97.
在对京津冀1981年以来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进行量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针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有效性的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演变状况,并探究京津冀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对其节能减排效果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节能减排政策颁布经历了早期各年份相对零散、缺乏连续性到新世纪以来政策颁布数量显著增多、政策总体力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但三地政策总效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节能减排政策颁布数量增多引起的;京津冀三地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更多的是趋于实现短期目标,政策整体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人事措施、行政措施、引导措施、财税措施、金融措施等不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对京津冀节能和减排的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差异;三地对不同政策措施的使用方式、使用程度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京津冀协同推进节能减排的治理工作提出挑战.论文还从京津冀完善单一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使用、加强市场手段的应用及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万元产值能耗降低20%。这个宏伟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和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位GDP能耗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组合赋权的理论,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赋权,并在权重系数的基础上建构了节能目标由省到地级市分解的理论模型。然后根据构建的模型,利用甘肃省的经济和能耗数据对该省节能20%的目标向各地区科学、合理分解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9.
The looming oil crisis,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pushed governments,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to think of new policies, new objects/products and new manners to market them – usually under the label of “green economy” (or the shifting towards a sustainable economy).

The changes that are on the way as a result of the envisaged “green revolution” need a broad vision that couples the economy of energetic techniques with the related socio-cultural economy that is induced by, and at the same time reciprocally influences, the mere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s.

Based on previous analysis of theories of socio-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utting at its center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ation in social scienc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shif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hanges in the practices of production, transfer and use of energy.

First part presents a schema of subjectivation in triangulation, that links the biological level with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with the representational realm of normativities in our society. It will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electric vehicle as metaphor of the energetic transition. Through this understanding, second part deals with the modeling of the three items as a processual energetic system by using the concepts of surplus and expenditure. Within this frame, we show how disruptions in one of the poles of this model influences the others and bring about changes in the entire Anthropo-Social level. Third part proposes possible types of emerging subjectivities and advances the idea of extending the realm of consciousness to the energetic transfers and their potentiality.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