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0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26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63篇 |
理论方法论 | 71篇 |
综合类 | 1724篇 |
社会学 | 31篇 |
统计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16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91篇 |
2010年 | 140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50篇 |
2007年 | 175篇 |
2006年 | 232篇 |
2005年 | 171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劳动契约、交易费用与关系治理——华人家族企业内部治理行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结合现代契约理论 ,通过劳动契约及其规制结构分析 ,对华人家族企业内劳动契约中存在的用关系替代正式制度、用家庭式责任强化关系的“关系治理”现象进行研究 ,并试图证明 ,各国及各类企业对劳动契约中不同类型的注重源自于不同劳动契约的达成与执行费用的不同 ,不同契约的费用差异取决于相应的制度对契约当事人行为的有效性 ,而制度对契约当事人行为的有效性与这种制度和当事人所受影响文化的适应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于家族内部,家长式的管理风格和企业内部的高度信赖与忠诚。这些特征使得家族企业产生出一套与非家族企业不同的运作规范与原则。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家族治理的合理性就在于: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减少了企业创立和经营中的事前和事后交易成本,优化了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 相似文献
84.
我国《合同法》应将损害赔偿规定为违约救济的首要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若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3(3):80-82
对于违约案件 ,法院在选择对受害人的救济方式时 ,应首先考虑损害赔偿 ,还是实际履行 ?西方国家多优先适用损害赔偿 ,因为市场主体的交易目的是赢利 ,而损害赔偿能以最快速度填补受害方的利益 ,且无需违约方配合 ,便于法院执行。但我国现行《合同法》却置实际履行于首位 ,损害赔偿于末位 ,这不符合事理、法理和国际惯例 ,应予修正。 相似文献
85.
周海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4-48
在农村社会中,农民经济身份被固化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社会身份被固化为"农村居民"。农民身份的固化,在经济发展层面不利于农民权利的保护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社会治理领域则不利于农民自主地位的保障和善治目标的达成。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变为"市民",使之成为农业生活活动中具有独立身份的主体;另一方面需要将"农村居民"转变为"公民",使之具备社会治理主体之地位,能够通过自治组织实现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86.
农垦农地和集体农地都属于农业用地的范畴,有农地制度的一般特征,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以海南农垦为例,农垦的农地承包与农村土地承包相比,在农地归属、发包与承包主体、权利性质与内容、承包费使用与收取上都独具特性。现行农垦农地承包经营制度也产生了法制化程度不高、承包经营权利性质不明确、承包费管理较为混乱等问题,应从加强法制建设、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与权能、合理管理承包费、将农垦国有农地使用纳入全国农地使用制度当中等几个方面完善。 相似文献
87.
反垄断和解是指在反垄断过程中,相关当事人依照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确立的契约解决纠纷方式,是各国反垄断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制度。反垄断和解本质上属于当事人之间的契约,该契约表现出法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反垄断和解的广泛运用及其功能表明它将是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88.
89.
国内外德育方法已普遍从灌输道德知识为主发展到多种德育方式并重,力求让道德通过一种非强制性力量使人们倾向于选择善行。互惠利他性德育从思维和操作层面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道德实现路径,指出互惠利他性是人们心底的契约,只有善行才会使自己无拘束的生存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既得和应得利益;互惠利他性是人对道德知行转化的精神体认,并为知行转化提供价值根据,促使道德行为由他律模式转为自律模式。 相似文献
90.
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角度,以制度变迁为理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中小银行制度安排的历史分析,解释了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并探究其在中国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方式及发展思路,试图寻求一种过渡性的非正式契约安排来较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