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该文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剑桥的“大学才子”之一 ,诗人和剧作家托马斯·纳什的《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赏析 :1.诗人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 ;2 .诗人糅合了动态和静景 ;3.诗人运用了腹韵和五步抑扬格的韵律 ,并在学习、比较、借鉴名家前辈的译文之后完成了《春》的翻译  相似文献   
22.
中国古典诗歌无正式"无韵诗"品种,并没有影响其繁荣和在世界诗歌中相当重要的地位;20世纪承认"无韵诗"为诗歌之后,中国诗歌并未获得预期的丰富和快速发展,反而经历了更多挫折.因此,不应高估"无韵诗"的诗学价值;把"无韵诗"认可为诗歌的合理性,及通过引进"无韵诗"推动中国诗歌丰富与繁荣的可能性,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23.
《陆机集》的用韵情况和以“阳夏四谢”为代表的魏晋语音的用韵情况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在韵部出现了分化合流的情况。可见《陆机集》的用韵具有从汉代到魏晋语音衍变的中间过渡音的地位  相似文献   
24.
裴注《三国志》为史学之典范,其中含有大量的韵语材料。本文以裴注《三国志》韵语为研究对象,剖析了与诗歌相比,散文的韵式特点。  相似文献   
25.
论音韵和谐与词语锤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 《云梦学刊》2004,25(4):110-112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都十分重视词语的语言美。我们所说的语言美,主要是指如何使声、韵、调等方面配合协调的问题。现以作家作品的原文和改文为例,运用同义学说来探讨如何从音韵和谐的角度进行词语锤炼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6.
"诗味"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比及其他范畴,其历史更悠久,运用更普遍,影响也相当深广.本文试对"诗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探寻它在演变历程中的轨迹及其深刻的蕴舍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7.
上古阳声韵元部与入声韵月部、阴声韵或支、或祭、或歌的分配 ,事关歌部、阳部的安排 ,江永“元—月—支”开其端 ,戴震继其业 ,王力踵其成 ,是审音派的重要成果。十分重要的是 ,江永已知“元—月—歌”也能相配 ,戴震进而完成其第七类、第一类、第四类 ,王力完成其“元—月—歌、阳—铎—鱼、×—沃—宵”具有逻辑必然性 ,而江永是戴、王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8.
新派古音学者普遍认为,一个韵部中往往包含有多个不同主要元音的对立,而且元音还有长短的对立。但是,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诗经》押韵以及《说文》谐声,都没有长短元音押韵的事例,只会偶见不同元音的韵母押韵。即便在有长短元音对立的语言里,新派古音学者所说的这些对立也不能鲜明地区分开来。《说文》的谐声系统、《诗经》的押韵系统以及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系统均表现出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押韵原则。  相似文献   
29.
歌唱与书法同属于艺术的范畴。歌唱是一种基本的、以人的嗓音来表达感情的音乐形式,它源远流长.与人类文化一样的久远。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它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正如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所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图的灿烂,无音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因此,歌唱跟书法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相似文献   
30.
晚唐诗人胡曾的诗作主要以咏史诗为主,影响很大。对胡诗诗韵进行穷尽式调查研究不难发现,胡诗诗韵不但可以映证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的正确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实际语音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