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老子》以其文学上的特异性和独创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老子对意象化和形象化创作手法的创造运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老子出神入化地运用朦胧手法创造朦胧美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以洗炼的方式阐述哲理。《老子》的文学特质主要体现于其诗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充分显示了以哲理为灵魂的“诗”的风采,其句法结构融合了南北诗歌风格、形式的传统和特点。可以说:一部《老子》,是哲理内容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相似文献   
82.
以汉语中的叠音、双声与叠韵、押韵与平仄,英语中的头韵、准押韵、节奏及音义结合的英汉拟声词为例,分析如何通过声音四要素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的搭配,使语音产生和谐优美的音响效果,及其在写作中的深层次意义。  相似文献   
83.
格律诗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本文谈了英格律诗的发生、发展 ,分析了其构成方法 ,与自由诗进行了比较 ,对于学习英文诗体者来说略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4.
刘晓贵 《兰州学刊》2006,(1):133-135
本文针对政治性民谣这一现象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其在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同时又能对政府作风起一种“良药苦口”的作用;控制不好会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控制得当则能够缓和转型期政府与民众的不顺畅关系,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5.
论新月诗派的新诗规范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泉明 《求是学刊》2000,3(4):80-86
本文认为,新月派针对诗坛的“混乱”,以挑战的姿态提出建立诗美规范的目标,探索诗的本体,致力于抒情的艺术化,其诗的本体探索的焦点集中在“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与实践。随着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后来新月派呈现出向现代主义大潮归附的趋势,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诗发展上的历史要求,其意义是不可轻估的。  相似文献   
86.
令周杰伦走红的模糊唱腔并未遮掩其歌词的无限风光,他专辑中的歌词在创作上有着其独特的追求:善于运用新鲜的词语表达形式,运用超常规的另类言语体式,造成强烈的听觉冲击力,形成了新奇、时髦的表达效果,迎合了广大青少年求异、求新的心理需要;满足了人们追求新颖别致的语言组合功用和讲究语言表达修辞效果的需要。文章试从押韵、修辞、风格及语言使用特点四个方面对其专辑中的歌词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7.
“跨行”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英诗中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即保证诗歌的韵律之外,跨行往往会起到多重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诗中的行文格式,以保证跨行所起到的作用不会因为翻译而流失。  相似文献   
88.
相比而言,齐梁永明之前,诗歌的创作主要是“外部研究”,注重诗歌内容,强调诗、乐、舞的二维或三维的统一;自永明后转向“内部研究”,注重诗歌形式,诗歌回归自我,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本身。唐近体格律诗对永明体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对偶和声律上:1、声律规则的二元化;2、联与联之间的“黏”;3、不拘泥于大小韵;4、取消傍纽、正纽之界限。  相似文献   
89.
文笔论     
文笔之分是六朝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源于两汉时的文学文章之分。随着晋代文章总集编选的兴盛,文体辨析遂显示出其必要性;再加上魏晋时骈文初步形成,与散体文逐渐分途,并得以进一步发展。此二因素应是文笔之分出现的前提与条件。具体而言,六朝时的文笔,应包括“文学”中的文笔和“文章”中的文笔两种含义。前者是从文学性质上区分的,而后者则是从文章形式上区分的。  相似文献   
90.
李宛平 《南都学坛》2005,25(4):68-70
唐代司空图“韵味”说的提出,解决了诗歌的表层题材和深层意味之间的关系问题。“韵味”说把诗歌分成了韵、味和致、旨两个层次,韵味的实现要求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努力追求诗歌的“醇美”,接受者在阅读诗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领悟和创造,韵味的实现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