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赋的戏剧性已经受到学者的注意,我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细读,对西汉赋作中存在的戏剧因素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考察,发现汉代诸侯王、天子相继以俳优蓄养文士的做法,以及一些文士以俳优自视的心理,加速了汉赋的戏剧化,影响了赋作的质量和格调。与此同时,一些赋家无法适应由策士、辩士到俳优化文士的身份转变,曾经先后悔赋,体现在赋作中,却提升了汉赋戏剧化的品位,增强了西汉赋作的讽谏功能。通过对汉赋戏剧化的探讨,还可以窥斑知豹,体察作家心态与文学演进的关系,体察文学发展到自觉前夜的曲折与艰辛。  相似文献   
92.
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审美特征之一就是“诗中有乐”,本文主要就诗歌自身的音韵结构规律、诗歌与音乐之相互借鉴融通关系以及审美情趣的殊途同归方面进行了讨论,这将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蕴含别样艺术的艺术审美特质,彰显艺术的多元审美优势。  相似文献   
93.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η、η"混入"in、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已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η、η"与"in、n"混同。  相似文献   
94.
文章探讨了篇章语言学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即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把信息度作为选择阅读和写作材料的尺度;利用信息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符合逻辑的句子排列方式及运用篇章模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5.
相比而言,齐梁永明之前,诗歌的创作主要是“外部研究”,注重诗歌内容,强调诗、乐、舞的二维或三维的统一;自永明后转向“内部研究”,注重诗歌形式,诗歌回归自我,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本身。唐近体格律诗对永明体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对偶和声律上:1、声律规则的二元化;2、联与联之间的“黏”;3、不拘泥于大小韵;4、取消傍纽、正纽之界限。  相似文献   
96.
孟浩然是唐代的重要诗人之一。唐代在汉语语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一阶段的汉语语音有许多重要的发展变化。通过对孟浩然诗歌的用韵进行分析,并以之同《广韵》相对比,发掘孟浩然诗韵中所体现的独特语音规律,指出了它与隋唐音系的不同。  相似文献   
97.
论新月诗派的新诗规范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泉明 《求是学刊》2000,3(4):80-86
本文认为,新月派针对诗坛的“混乱”,以挑战的姿态提出建立诗美规范的目标,探索诗的本体,致力于抒情的艺术化,其诗的本体探索的焦点集中在“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与实践。随着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后来新月派呈现出向现代主义大潮归附的趋势,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诗发展上的历史要求,其意义是不可轻估的。  相似文献   
98.
令周杰伦走红的模糊唱腔并未遮掩其歌词的无限风光,他专辑中的歌词在创作上有着其独特的追求:善于运用新鲜的词语表达形式,运用超常规的另类言语体式,造成强烈的听觉冲击力,形成了新奇、时髦的表达效果,迎合了广大青少年求异、求新的心理需要;满足了人们追求新颖别致的语言组合功用和讲究语言表达修辞效果的需要。文章试从押韵、修辞、风格及语言使用特点四个方面对其专辑中的歌词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9.
“跨行”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英诗中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即保证诗歌的韵律之外,跨行往往会起到多重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诗中的行文格式,以保证跨行所起到的作用不会因为翻译而流失。  相似文献   
100.
在方言分区上,属于"江淮官话"的湖北黄梅方言基本保留了古入声调,但现在也有¨5个较常用的古入声字被"派入"了其他声调,其派入方向与普通话"入派"情形同中有异,与六十多年前赵元任等调查的结果相比,则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