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6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118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9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1159篇
理论方法论   258篇
综合类   6553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11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442篇
  2011年   547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524篇
  2007年   727篇
  2006年   821篇
  2005年   733篇
  2004年   613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424篇
  2001年   380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运用弗洛伊德关于意识与潜意识的理论解读铁凝的中篇小说《对面》 ,分析作品所展露的男性的原欲世界 ,男女主人公的潜意识 ,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持久战 ;进而对作家新颖大胆的写作角度予以充分肯定 :从性的视角考察人性本体 ,通过男性弱点的自我暴露、审视和批判 ,对人性的探究深入到潜意识层次和性心理层次 ,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人性本真 ;最后探讨小说深邃的文本意蕴和标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992.
依据有关学说及国外立法 ,研究物上请求权的性质及其对消灭时效的影响 ,认为物上请求权是基于物权而产生的非独立性请求权 ,是一种独立的权利。对物上请求权性质的不同认识 ,导致对其是否罹于消灭时效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993.
现代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矛盾纠缠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涵。印度"诗哲"泰戈尔的文化身份在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张扬和世界意识的开放两个层面上都对中国现代作家形成了吸引力。20世纪中国对泰戈尔的接受悖论以及选择和误解,集中体现了作为弱势民族文化体现的中国文学在其现代进程中的文化境遇,中国现代文学对泰戈尔的接受,既体现了中印相似的现代性经验和文化认同的需要,同时也是中西文化和文学关系中所累积的文化情感和精神压力的某种释放。  相似文献   
994.
民工杀人和大学生杀人引发的社会反响,在现代中国从来都是截然不同。因此,如果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在生存层面都成为问题,那么,人们就有理由认为:这是一个非人道的社会,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这是一个毁灭人的良知的社会体制。因此,《桃李劫》与其说是对个案人物命运不公的控诉、与其说是芬芳桃李(青年知识分子)的劫难,倒不如说是全社会的劫难。所以这个社会有理由从根基存在上和体制运作上被怀疑、被反抗乃至被毁坏——而且要以非理性的手段和极端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995.
技术编辑是保证出版物内容和形式质量的关键性工作岗位,也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要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其他责任编辑一起,共同完成学报这一精神产品的生产,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6.
非专利技术在技术转让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广泛性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都使其较之专利技术更为有实用价值。非专利技术是以占有人采取保密的形式而形成事实上的独占资产。因而,在技术转让中,合同成为其唯一获得法律保护的途径。本文从非专利技术的产权确定、价格形成的依据以及非专利技术的保密等方面作了论述,说明非专利技术存在的价值以及在转让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7.
生育权的私权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育权在其产生之初,是为了防御国家对公民私生活不适当的干预.而本文以为仅仅将生育权作为一种人权保护是不够的,于是提出了"生育权私权化"的命题.即应将生育权确立为一种私权(民事权利),适用于私人之间.并且在我国没有宪法诉讼制度的情况下,建立生育权的民事保护体系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998.
物权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章是"物权的保护"制度.从制度设计角度审视之,章名是值得肯定的,但具体制度在物权保护的有效性、物权保护的可操作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及结构体例的完美性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极有对之进行重构的必要.  相似文献   
999.
17、18世纪的法国正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的意识"自我塑造的关键时期,格林布兰特的"含纳"理论指导分析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主仆二元对立模式,指出<塞维勒的理发师>及其之前的法国喜剧,包括莫里哀的剧本,虽然给予仆人一定的光辉,但其喜剧效果却含纳了它的反抗性,事实上是加固了等级秩序;而<费加罗的婚姻>则是一个转折,第一次颠覆了以往的主仆二元对立模式,提出了平等的人的观念,暗示了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000.
Global generations: social chang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oncept of generation within sociology has until recently been a marginal area of interest. However, various demographic,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have re-awakened an interest in generations that started with the classic essay by Karl Mannheim. To date, the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has generally conceptualized generations as nationally bounded entities.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that the sociology of generations should develop the concept of global generations. This conceptual enhancement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growth of global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has enabled traumatic events, in an unparalleled way, to be experienced globally.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as the era of international generations, united through print media, and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saw the emergence of transnational generations, facilitated by new broadcast communications. However, the latter p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the period of global generations, defined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uniquely, by increasing interactivity. The 1960s generation was the first global generation, the emergence of which had world-wide consequences; today with major developments in new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there is even more potential for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generations that can communicate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through time. If in the past historical traumas combined with available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national generations, now globally experienced traumas, facilitated by new media technologie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creating global 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medi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lic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generational movements. Because we are talking about generations in the making rather than an historical generation, this article is necessarily speculative; it aims to provoke discussion and establish a new research agenda for work on gene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