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42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73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ustralian Social Work》2013,66(2):161-174
Road accidents affect thousands of lives each year in Australi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indings from three years of research into survivors of major road trauma. The research aimed to examine how survivors of road trauma understood their own experiences of recovery, after sustaining serious orthopaedic injuries and undergoing rehabilitation at a Victorian rehabilitation centre. Seventy-nine respondents completed a self-administered survey and 24 of these respondents then participated in in-depth telephone interviews. Using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psychosocial and subjective factors in recovery. The qualitative aspects of recovery are presented - the analysis of perceptions of trauma, recovery, recovery resources and coping in the future. Four main themes of recovery are identified - finding a new fit, the privacy of suffering, anticipatory coping and survivor pride. These themes highlight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covery process.  相似文献   
52.
Risk perception theories posit that changes in risk perception prompt subsequent changes in risk behavior. Prospective studies using observations made at three time‐points offer the capacity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by observing sequential changes in both risk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 A telephone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by random‐digit dialing to 255 adult Australian drivers at baseline (T1), 6 weeks (T2), and 14 weeks (T3). During weeks 2–5, a risk‐perception‐based anti‐speeding mass media campaign was conducted. The survey assessed risk perception, operationalized as the proportion of time that driving at 70 km/h (43 mph) was perceived to be dangerous, and self‐reported speeding behavior, defined as the frequency of respondents driving 5 km (3 mph) faster than the legal speed limit in built up areas. Higher T2 risk perception predicted lower T3 self‐reports of speeding after controlling T1 risk perception and T1 and T2 self‐reported speeding. This can be interpreted as changes in risk perceptions between T1 and T2 predicting changes in speeding between T2 and T3. Further analyses showed that increases in risk perception predicted lower subsequent self‐reported speeding changes, but decreases in risk perception were unrelated to those changes. Risk perception changes were unrelated to recall of exposure to the media campaign. These findings support a dynamic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perception and self‐reported behavior, and that risk perception theories can be applied to speeding.  相似文献   
53.
当代中国走上今天这样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下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满足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对政治制度提出的要求,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制度优势。中国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主要是稳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推进政治协商和大力加强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54.
东丹王耶律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长子,辽代契丹族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勤奋好学,热衷中原文化学习并推广之,把中原文化引入契丹社会,促进了契丹文化的发展。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来到后唐,更加促进了契丹与汉族间的文化交流。耶律倍性格沉稳、仁厚,但有些孤僻、内向,在其短暂的38年人生岁月中,先后经历了由贵为人皇王到漂泊异乡的游子这一身份的转变,其人格特性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耶律倍的施政策略、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诗画作品中都能表现出他的人格特性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目前国内城市内部空间塑造现状的分析,借鉴国外成功塑造城市内部空间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城市内部空间人性化的塑造提出探索性观点,主张适合步行的城市空间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流,并对城市内部空间渗透性、安全问题、人车共存、交通堵塞、公交系统、公共绿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揭示出未来城市空间所应具备的实质内容,以期对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内部空间塑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6.
国内摩托车交通安全问题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际工作中普遍认为非机动车与行人是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认为机动车是强者,却忽视了摩托车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它们无论是在与行人、非机动车还是机动车发生事故时,都会受到损害,所以应该重视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加强对摩托车事故的研究、分析,有效治理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地带。  相似文献   
57.
无线多跳Ad hoc网络中的节点在业务发送过程中需要竞争共享信道,容易发生局部拥塞导致网络性能下降,而且节点内部采用的先入先出(FIFO)队列容易使队头出现阻塞现象,影响队列中后续分组的发送。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拥塞的机会调度算法,发送节点发送RTS帧时目标指向多个下一跳接收节点,这些节点在正确解码RTS帧后根据自身拥塞程度按一定概率依照调度优先级顺序发送CTS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网络端到端的饱和吞吐量和信道利用率,也提高了业务流之间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58.
从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与“非真理”或“解蔽”与“掩藏”的论述中 ,我们能够倾听到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共鸣”。不恰当地讲 ,海德格尔类似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前者试图通过理性抽象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 ;后者要求回归本源 ,持守原始的混沌 ;海德格尔则追求的是通过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因此 ,他将老子的“知其白 ,守其黑”解释为“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 ,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相似文献   
59.
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追求智慧的文化运动中 ,巴门尼德实际扮演的是寻觅“真知 (或真理 )”的指导者和纠偏者角色。他的《序诗》清晰地展示了他的思想指向 ,反映其主体思想内容的残篇既在“真理”和“意见”之间划定了界线 ,又为真理寻找指明了道路并定下了规则。他的思想是赫拉克利特关于真理问题思考的继续和转向 ,同时开启了形式逻辑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0.
融入世界产业革命 开创跨越式发展新道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具有“二重性”。从生产力的角度看 ,它是一次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浪潮 ,发展中国家必须融入其中 ,自主开创出一条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道路来。即以制度创新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为前提和动力 ,以教育创新为基础 ,以科技创新和知识化 (当前主要是信息化 )带工业化为关键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