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41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53篇 |
理论方法论 | 12篇 |
综合类 | 302篇 |
社会学 | 15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杨林夕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5):120-126
唐前乐舞诗最多的是梁朝,为唐代乐舞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但与唐朝尤其是中唐乐舞诗相较,梁朝乐舞诗在描写对象、功能和写作目的三个方面与唐代均有较大的差异:即从梁朝乐舞诗的单纯描摹舞姿舞容的咏舞女变为唐朝的注重乐舞效果的赞舞艺,从梁朝的审美娱乐功能发展为唐朝的陶情、悟道、政治教化等多重功能,从描摹外物到抒情言志。实际上表现了两者一为娱乐一为礼乐的不同。 相似文献
92.
张式成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4-52
《中国造纸史》一书,对晋代以后的造纸史、技术以及造纸术传播国外的情况,显得比较权威,但对涉及造纸的考古论断依据不足,认为西汉初已经有“造纸基地”、东汉初中州各地又成为“造纸中心”,凭主观臆想否决蔡伦的发明史实。该书对古代典籍的一些释读以及祭祀蔡伦习俗,也缺乏文史研究和田野考察。深入发掘、辨析典籍、各类文献、工具书与考古实物,考察蔡伦家乡祭祀习俗、南岭生态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是揭开和还原历史真相的科学途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史录、评价,不应轻率修改。 相似文献
93.
谌曾灵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4):10-15
安定乡青云村位于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脉,是彝族全覆盖的少数民族村落,属黑彝支系。青云村虽地处深山,
但村中的彝族传统文化保存完整,民俗活动氛围浓厚。特别是青云村歌舞类非遗项目,如打歌、大帮腔、羊皮舞等,都具有非常
鲜明的彝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由于交通不便、传播方式单一等多重因素限制,学界对青云村彝族民俗的关注甚少,研究尚待深
入。以实地调研取材的内容为主,结合文献史料记载,分析青云村彝族歌舞类艺术的形式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4.
王梦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3):136-139
高校办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程的改革.这种改革对于学校硬件设施以及师资、生源等软件都不是很突出的院校而言尤为重要.而最具可行性的改革途径之一则是特色办学模式的选择.于我校舞蹈学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改革而言,大力充实富于浓郁民族特色且艺术水平较高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品种到目前采用的教材中有其必要性,也具备相... 相似文献
95.
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6):49-52
长阳巴山舞是由土家族民间传统的“跳丧鼓”改造创新而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应。本文通过对巴山舞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长阳巴山舞的深层开发。 相似文献
96.
魏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33-36
本文在阐述藏族龙神崇拜习俗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龙神早期、晚期的形象及其职能和祭祀龙神的仪式。 相似文献
97.
高校体育舞蹈的价值观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工业大学2002级至2004级本科1年级和2年级学生体育选修课中选报体育舞蹈课的学生共540人(其中男生230人,女生31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1学期的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及部分生理指标的测量,发现体育舞蹈对大学生有独特的锻炼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舞蹈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第二,能锻炼学生美的体态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第三,体育舞蹈是休闲、社交和娱乐活动的好选择;第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活动习惯。通过分析广东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开设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高校体育舞蹈课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
肖庆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109-110
舞蹈语言分为专业性语言、感觉性语言、形象性语言。舞蹈语言充满节奏感,通过语言启发和引导学生、用节奏和舞蹈风格拓展学生的舞蹈动作、用美感训练去强化学生的舞姿美,有可能使“二度创作”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99.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00.
郭丽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39-44
文章以清朝道光中叶京师的顾炎武祠会祭活动为切入点,以当时关心时局的中下层言官与在野名士组成的一个小群体为观察对象,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初时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文章认为,顾祠会祭活动意在阐扬顾炎武个人品节、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从祭祀顾炎武活动可以看出:时人将战争的失败主要归因于用事非人,由此强调慎选官吏、遴选人材,提倡砥砺士节以扭转士林风气,这是一条乏新可陈的旧套路。时人也看到了战争中西方人的炮舰优势,并尝试着从传统科技资源中寻求制器之技,后来由此生发出了影响及于洋务运动的“师夷”之策,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