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屈原对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家世的积极美好意识,是屈原美好内心世界滋生壮大的动力源泉。屈原“美政”理想与“浊世”现实的碰撞生成无尽哀怨,因此,抒发此种哀怨以求得读者同情,以为“修名不立”之补偿,应为《离骚》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2.
《诗经》《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写悲抒情传统,然而汉代由于大赋兴起却逐渐淡薄。《古诗十九首》延续了《诗经》《楚辞》抒情特色,采用悲情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运用大量叠字,甚至以乐写悲,营造出浓重的悲怨底色。这种写悲抒情传统极大影响了建安诗歌,同时对后世文学而言又具有典范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3.
英汉语中“悲伤”情感的认知均基于人们对该情感的身体体验和对人类身体的认识,同时又受各自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制约,即英汉“悲伤”隐喻具备具身普遍性和文化特异性。从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的角度对二者的认知共性进行阐释,并从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视角探讨二者差异性的成因可以对英汉语中的“悲伤”隐喻有系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24.
Young children differ in their responses to failure, displaying mastery or helpless behavior patterns. We examin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hild temperament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 warmth/negativity and children's helpless responses to failure. Regarding temperament, we focus on tendencies to experience interest and sadness because they entail task engagement and withdrawal, respectively. We measured mother (n=150)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during a teaching task, assessed temperament using LabTAB‐Preschool episodes, and coded helplessness during an impossible puzzle task. Maternal negative emotion during teaching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helplessness, but only for children low in interest. Maternal warmth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helplessness, but only for children high in sadness; sadness did not mode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nal negativity and helplessness. Findings provide support for parenting by temperament goodness‐of‐fit models and for a discrete emotions approach to temperament.  相似文献   
25.
论余一鳌词     
余一鳌是清代词人之一,一生体弱多病,淡于名利,感一生命途多舛,每发为词章。词的内容大为羁旅行驿之劳顿,天涯倦客之思乡,而且多表达身世愁怨之情。就其词创作特点看,受常州词派影响较大,在技法上常活用前人诗词句,尤其化用李清照词句较多。因一生苦难重重,晚年于佛道思想中求解脱。  相似文献   
26.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分为十五类目,其中"哀伤"一目选赋篇数最多;"哀伤"题材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哀伤"赋选文无论在内容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极富特色,具有代表性;不同历史阶段哀伤赋创作的不同特征,既呈现了哀伤赋的发展流变,也凸显了《文选》"哀伤"赋选文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7.
电影《金刚》在票房上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精细的特技效果和宏大的视觉场面,情感也是动人的因素。本文对比解读童话《小王子》与电影《金刚》,发掘出影片多种内涵下孤独与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28.
枫树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早在上古文献中就被人所注意。它所蕴含的悲愁意识源于楚辞,并在唐以后的诗词中上升为一种典型意象。枫树与猿声并行出现在作品中是视觉与听觉的互应,是双重意象的叠加,并以此升华了作家的主观情感。枫树深化了悲秋的主题,扩大了送别诗词的情境。枫树所表现的恬淡自然之美,丰富了其自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9.
《焦仲卿妻》中之"东南"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仲卿妻》中的“东南”并非表示确切地理位置的方位词,而是特殊的艺术“东”、“南”分别同八卦中的“震”、“离”;家庭成员中的“长男”、“中女”;四季中的“春”、“夏”;五行中的“木”、“火”;五色中的“青”、“赤”和 五味中的 “酸”“苦”形成了对应关系。“东南”既象征着爱情婚姻,又象征着痛苦哀愁。《焦仲卿妻》以“东南”意象起兴和作结,奠定和强化了该诗赋艳和悲剧的色彩,产生了爱情悲剧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30.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前期的创作作品,是他开创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杰作。这部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物哀、幽玄之美。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美学意境的分析能够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悲与美相结合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