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手铐上的蓝花花》通过追叙和顺叙两条线索交互迭进的艺术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阎小样被判为死缓罪犯的缘由和被押往西安省城监狱途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大德大愿、大善大美;通过多层铺垫手法扩殁了悲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含底蕴,凸现了人物性格的悲中之美和美中之悲,形成一种独特的悲柔之美的美学风格,丰富了悲剧关学的审美视域。使悲剧在人性美中得以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52.
作为晚唐党争的牺牲品,李商隐的诗歌善于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吟咏,深刻表现知识分子末世的苦闷与彷徨、忧愤与哀痛.充溢诗人心灵和诗歌中的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悲哀,一种透彻入骨的感伤.  相似文献   
53.
中国古代不少杰出文人认为悲感是文学魅力的最高境界。《周易》、《诗经》和《楚辞》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主源。空间悲感、时间悲感和生命悲感则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类型。"登高"和"望月"构成了空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春恨"、"秋悲"、"暮愁"和"夜怨"构成了时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悼亡"、"忧生"、"嗟贫"、"黍离"、"迟暮"构成了生命悲感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54.
感伤辨析     
感伤与浪漫、悲、忧郁、颓废等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与浪漫相比,感伤更执著于现实人生;与颓废相比,感伤在缠绵悱恻中依然透露出对生活的执著;它比悲伤轻柔纤弱,比悲愤悠长缠绵,比哀怨柔美轻灵。感伤是独立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55.
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怜悯恐惧。怜悯恐惧源自西方人对历史公然蹂躏人伦的心灵痛苦。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表现为悲伤哀怨。悲伤哀怨源自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矛盾关系的肉体磨难。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始终不渝地担当着以情动人、以理喻人的道德教化使命,始终怀抱着劝诫人心、实现社会互助互爱、和谐温馨的道德理想,始终坚守着人道必上通天道、天人合一的宇宙、社会终极理想。因此,中国悲剧精神审美风格的主旋律,始终是悲伤哀怨而不是怜悯恐惧。  相似文献   
56.
<红楼梦>构建了一个以宝、黛为主所开展的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在此意义世界中,展现了"痴情"的生命境界.小说在此深化了"痴情"的意涵,此中,从"情"出发的执迷、物我混融,进至忘我的生命境界,是小说刻意凸显的一个为世人所不解的意义世界.而此"痴情"的生命样态,终究要面对执迷对象物的归于幻灭,因此,从"痴情"而至"感伤"的生命情怀,便是必然的生命样态的发展.此种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它是单以对象物的"审美性"的"兴发"与"感通"来作为全心挹注投入的重心.<红楼梦>作为一部女性文化的构建文本,它初步确立了一个大致的蓝图.我们在此文本中,也可就其中的代表人物身上,看到了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中的生命样态.此"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也可说是最具表征性的生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