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415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511.
在充分考虑各光程间差异的情况下,推导出水下探测条件下平面目标的回波信号功率方程,并对目标大小、水质参数及激光入射角等因素对信号功率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接收到的信号功率会随着传播距离、入射角和水质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目标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对于忽略各光程间差异与未忽略各光程间差异这两种情况下得到的信号功率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异随着距离、水质参数、目标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512.
王萍 《唐都学刊》2010,26(4):66-69
王昌龄是一位有自觉理论追求的诗人。他的诗论《诗格》,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他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是在诗论指导下的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王昌龄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诗歌作品内部情景构成的比例,从而指导后学者的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歌,是在诗论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创作;王昌龄的诗论思想,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诗歌与诗论相互印证,从而共同构成了王昌龄文学成就的双璧。  相似文献   
513.
悲秋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悲秋诗词承载了重大而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题是与文人的心境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文章从宇宙情怀、人世沧桑之感、个人身世之感、离情别绪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及其诗词中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14.
汉代诗学理论是从《诗》学理论母体中脱胎成长起来的。《诗》学理论强调诗的功用性,纳情于礼乐、志性之中,主温柔敦厚、平和中正之美;而汉代诗学在外部功用失落,褪化之下,主体情感不断得以突张,最终迎来了主情文学的到来。   相似文献   
515.
当代人文明情感的缺失 ,使情感教育呈迫切性的趋势。对孔子的情感教育进行了探析。指出其特征是培养真、善、美的情感 ;其途径是以身教进行情感感化 ,以言教进行情感诱导 ;其方法是进行诗教、乐教和礼教  相似文献   
516.
本文评诗说人,简约地评论了清"乾隆六十年第一诗人"黄仲则诗的魅力,着重探析了黄诗袒露灵魂深处的情感的内容特色和表达方式上新颖奇特的艺术造境的感染力,指出黄仲则与屈原、杜甫在社会心理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517.
当代美育应为个性情感营造自由生栖的绿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3,16(2):19-23
无论是实现人类的本体价值 ,还是推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建构与健康发展 ,或者是引发人类个性的优美化、创新风格的多样化 ,以至提高人类自身进化的几率 ,完善社会生活的有序化 ,等等 ,都需要营造良好的“有情”氛围 ,即 ,还原与发扬怡然纯真的情感基质 ,建造完整的情感系统。对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调适与营造 ,必然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途径 ,而美育则是其中最可以有所作为的。美育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教育 ,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生存趣味与人格品位  相似文献   
518.
庄子论美感与众不同,他从哲学层面探讨了最符合人自身、最有利于人的生命活动的感受,提出了"至乐"的概念,即人的最大的快乐就是"至乐"。"至乐无乐",是他的美感论的核心。他所谓的美感,是哲学之"道"向美学的演化。表现出的"无乐",是人超越外物、理解人生宇宙的本质和长期实践的结果,因而具有超越性、内省性、自然性、直觉性、独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19.
“文化反哺”是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一个本土性概念, 它 在由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共同引发的变迁维度上理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颠覆或倒置 现象, 将急速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现象视为新 的文化传承模式。在新兴食品、移动电话和电子计算机三类现代器物的传播与选择过 程中, 突出表现出代际倾斜、去中心化和数字鸿沟趋势, 而在器物文明传承过程中 出现的这种代际颠覆现象, 是30年改革开放或社会变迁带给中国人的心理体验的一部 分, 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文化反哺 器物文明 代际传承 中国体验

“Cultural feedback” (wenhua fanbu, literally “cultural reverse feeding”), an indigenous concept coined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China’s drastically changing society, focuses on the subversion or reversal of conven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light of changes triggered jointly by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views the extensive absorption of emerging cultural elements by the older generation from the young generation as a new mode of transmission. The process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ree kinds of modern artifacts—new foods, cell phones and computers—highlights the intergenerational tilt, the phenomenon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trend towards a digital divide. The subversion of conven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artifact civilization, 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over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psychological integrity of Chinese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520.
文章主要从网络传播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网络异化对网络情绪传播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情绪传播主体意识退化,网络情绪信息复杂化,网络情绪感知与体验层次化,网络情绪表达与评价随意化,网络情绪调节与控制困难化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