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31.
黄宗羲诗学中的性情论及其心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代浙东学术的开创者,黄宗羲诗学中的“性情”论尤为突出。黄宗羲诗学中的“性情”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并富有时代性。黄宗羲提出的一些重要的诗学命题诸如“情至之情”和“不及情之情”、“一时之性情”和“万古之性情”、“各自成家”等以个体的“性情”的优先和真为中心,构成了统一而严密的理论体系。黄宗羲诗学思想的底蕴则在其哲学思想和学术理念之中。  相似文献   
132.
晋冀恒山之争与中国山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畅 《河北学刊》2002,22(6):145-148
山岳文化是自然人化的深广、复杂表现。以五岳为代表的中国山岳文化 ,具有象征中华民族东、西、南、北、中大一统的深厚意蕴。北岳恒山之代表性主峰 ,古为河北省曲阳县大茂山 ,后经变易 ,至明代定为山西省浑源县玄武山 ,清代以前岳祭皆在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 ,是为“遥祭”。从恒山代表性主峰在冀、晋间的变易中 ,可以看出山岳文化的一些本质特质  相似文献   
133.
本文从王维和孟浩然诗歌的风格角度,分析了共同具有的冲和平谈的艺术特征,从创作主体出发,就诗歌的题材、情调、意境、语言艺术等方面探求了王、孟风景诗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4.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境的空间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的研究对于理解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水诗是由意象的不同空间组合而产生意境的,所以意境在山水诗中表现为空间感。空间感是通过诗歌意象间的节奏、数量的组合以及动词的运用实现的。同时空间感根据不同的形成方式分为突破型和层次型。空间感产生于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5.
赋体文学一个鲜明的创作手法就是"前后左右广言之".这种创作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元嘉时期的诗歌创作.元嘉诗人借鉴并转化了赋体文学的创作手法,通过方位对句、景致对句、时间对句以及移步换景等艺术形式与技巧,开创了特征鲜明的一代诗风,成就了元嘉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36.
文学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和思维描写以及对人物所处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在翻译中,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译者在再现原文文学形象时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描写进行文化干预,因此《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在杨译和霍译两个版本中的塑造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7.
李芳民 《文史哲》2005,(5):97-103
以寺院、精舍、招提、兰若等为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构成了唐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人诗歌中这类题材数量的众多,是唐代佛教兴盛与佛教寺院文化发达影响的结果。佛教寺院独特的山水景观与人造景观,为诗人提供了创作之诗思与素材;诗人独游与群游寺院时,作为一种表现与交流的需要以及在寺院的寺壁题诗,刺激了诗人创作的兴趣;而以官僚文人以及寺僧为首,在寺院组织的诗会联唱活动,也对诗人的创作以及联唱体式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明代北京风景游赏地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京文人士大夫经常光顾的风景游赏地集中于郊区,而西郊是风景游览地最集中、游览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北郊和内城西区次之。影响这种分布特征形成的因素包括:北京山水风景资源集中于西郊和北郊的空间特点;明代政治氛围对士人郊游的推动;西郊和城内人文景观开发对宗教名山和水景游览区形成的促进。而明代北京平民游览风景游赏地的特征有一些不同。他们多选择近郊名山秀水;季节性特征明显;游客规模大;娱乐功能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